
有天突然懷念起文字裡的撒哈拉,買了再版也曾經讀過的三毛的書,也買了這本曾看人推薦的台灣女子跟貝都因人結婚的散文。 書寫的並不壞,但跟我想看的很有落差,於是早早放棄閱讀,待看的書真的太多了。
內容簡介
「娑婆,意為能忍、堪忍、雜膾,謂在這個世界的眾生得忍受各種苦和煩惱。」
――國語辭典
蔡適任生性熱愛居無定所自由浪蕩,一件柏柏爾披肩卻不經意地開啟了她與夫婿貝桑的緣分。
兩人的相遇看似偶然,終究發現,竟是重逢,撒哈拉更讓她生平第一次有了在土地裡深深扎根的想望,只想在沙漠落腳,在沙漠終老,在沙漠創造。
然而,予取予求且家族至上的傳統、女人的生命價值取決於子嗣多寡、外國人永遠是提款機……卻讓蔡適任清楚地明瞭到,無論自己如何努力依然難敵家族傳統、父母影響與整體大環境;益發明白地了解,人的貪婪不是來自貧窮,而是來自內在匱乏與蒙昧無知;更清晰地看透,物質、匱乏與欲望是人非常根本且初始的狀態,是人的共同內在與欲望,內在黑洞在人世間並不罕見,「被愛的不夠」是綑綁許多人的共同困境。
「是的,我真的選擇了一條遠比當初想像都還要艱難的路。」
一份關於緣與愛的撒哈拉備忘錄。
放棄閱讀的原因
一部分原因是不是很喜歡作者的文筆,文謅謅地敘事方式有的連接語讓我覺得邏輯不太通。
最主要的原因則是書的主題,其實書的簡介寫得很明白書裡在寫什麼,但我沒想到書的內容真的就是作者前夫家的恩怨糾葛而已,貝都因人的文化以及現狀的淵源都是為了講述家裡狀況而才提起幾句必要說明的。
撇除人種文化,大家庭內的紛擾就是圍繞在錢的周邊,作者前夫家的紛爭說起來不就是金錢土地資源的你爭我搶,每個人都自私厚臉皮,而老實付出的就是被壓榨。
看了幾個章節以後覺得負面情緒好多,就是稍微文學敘事版的家常抱怨文、靠北夫家這類的,往後翻幾章節覺得好像大同小異、只是抱怨不同人不同事情,所以就爽快放棄閱讀了,畢竟買了待看的書可是幾百本...。以前都覺得要有始有終,棄讀的書極少,即使包含難懂的經典文學、所有棄讀的書也是兩隻手數得出來,但現在開始覺得做人不要這麼為難自己、畢竟時間寶貴,讀起來痛苦的就放下吧。
不過對我來說是毒藥的或許是別人的蜜糖,放棄此書是因為自己期待閱讀的與本書想表達的不同,而不是這本書真的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