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剛做客人的時候,老闆跟我們說:「只要讓客人按到有酸痛感就好了。」
這個時候我發覺,肩胛骨上的旋轉肌群最好按、最容易有酸痛感。
於是我只要找到比較硬的筋,就會去撥動它。
撥動的手法像彈吉他的弦那樣——你波動的力道要跨越那條筋,讓筋有彈震的感覺。
如果要讓刺激感更深,就是不斷來回地撥動。
當時覺得很好用,因為再重的客人也會覺得酸痛。
只是,有幾個客人在撥動完之後會覺得手酸無力、有點抬不起手。
我有察覺到這種情況似乎不太好,所以我試著小力一點,但還是會有這種情況。
⸻
跟一般按摩手法有什麼不同?
直到老師傅跟我說:
「你這樣子做不行,不同的肌肉有它的特性。」
「旋轉肌群屬於方向性很多,而且肌肉層比較薄。你這樣撥動,會打亂不同方向性的肌肉,甚至會讓它們都沾黏在一起。」
我問:「那我該怎麼做?」
他說:
「很簡單,你只要推動它之後,就放開。」
「只要推肌肉就好。」
⸻
一般按摩的手法,就是推「筋」
推筋的手法是:按住一條肌肉,把它往一個方向推,然後放開。
它的力量沒有持續到跨越整條筋。
好處是
• 推筋則用於肌肉活動受限的狀況,藉由反覆推動增加活動性,但不會過度破壞肌肉纖維。
⸻
「撥筋」vs「推筋」
使用時機
我的經驗是:
• 肌群淺、方向性多 → 使用推筋
Ex. 肩胛上(旋轉肌群)、頸部前側(胸鎖乳突肌)
• 肌肉厚、方向性單一 → 可使用撥筋
(但我仍不建議來回,一個方向撥過去就好)
Ex. 背後(豎脊肌)、大腿(股二頭肌)
總之,這次學習讓我了解,肌肉按摩應該要有層次,且要有方向與角度的概念,才不會讓問題越按越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