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上了一堂課,叫做《3D&CAFs》。
當初的動機,是想了解兩件事:
1️⃣ 身體運動的各種面向到底是怎麼構成的?
2️⃣ 當人發生運動傷害,我們該怎麼拆解它的成因與機制?
雖然這堂課本身對按摩師來說,並沒有很多直接的實作技巧,反而比較適合健身教練、運動治療師,但對我來說,它依然帶來很多啟發,讓我找到一些可以融入按摩策略的觀察角度。
以下是我最有感的三個收穫:
---
❶ 「功能性」與「非功能性」的區分
這是我第一次很具體地意識到:
📌 功能性訓練:
像是在健身房使用器械針對單一部位訓練、
或是像我們在按摩時,讓客人趴著、躺著,被動放鬆肌肉。
這些都是偏「隔離、靜態、不符合日常使用」的操作方式。
📌 非功能性訓練:
則是讓客人能「回到他的日常」,像是正常走路、彎腰工作、搬東西、煮飯(比如廚師的手臂模式)、跑步…等等,這才是最終我們希望他能夠恢復的狀態。
這點對我很有啟發:
🔺 有些客人躺著時覺得我們按完很舒服,但只要一站起來、或回到工作症狀就馬上回來。
這並不是按摩手法沒效,而是我們處在「功能性」的操作框架裡。
問題真正存在的,是他「日常活動」中的運動協調與負荷能力。
❷ 「整體」與「區域」的視角
評估一個疼痛,不能只看症狀那個點。
它背後有很多因素牽動,比如:
- 協調性(全身)
- 動作控制(連結)
- 肌群出力的順序性(動力鏈)
這讓我重新理解我們按摩的角色:
💡 按摩本身確實偏「區域」,我們是在操作一塊肌肉、一條筋膜。
但如果我們能有「整體的視角」,去理解那個區域在整體運動中的角色、位置與時間點,就會更精準地知道這一按,到底對整體動作有沒有幫助?
否則可能只是讓那塊肌肉「舒緩」了,
但對整體動作「無幫助」。
❸ 「順序性」是關鍵觀察點
這點對我實務幫助最大。
比如在 3D 動作裡,我們從三個方向觀察動作:
- 屈伸(前後)
- 側彎(左右)
- 旋轉(內外)
舉個例子:丟棒球的動作
他的動作順序可能是:
足弓 ➝ 腳踝 ➝ 膝蓋 ➝ 髖關節 ➝ 腰 ➝ 胸椎 ➝ 肩胛 ➝ 手肘 ➝ 手腕 ➝ 手指
如果我們能透過觀察,發現這條「運動鏈」中某個關節或部位出現了卡頓、無力,那就可以更明確地進行區域性的放鬆與調整。
這也直接呼應了上面兩點:
- 用整體的觀察找出問題點
- 再用區域的手法精準介入
總結來說,雖然這堂課並沒有提供我直接可以用在按摩的技巧,
但卻讓我在思考客戶問題時,多了功能、整體、順序這三個維度,
幫助我用按摩手法時,更有方向感與連貫性。
—
如果你也是按摩師、或是常在現場工作的人,
這類從動作角度切入的課程,其實還蠻值得進修的。
你不見得要會「教」他動作,
但你至少能更快看懂他「哪裡沒動好」。

圖片修正:健身房為非功能性;日常為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