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各個城市街頭,公車是許多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穿梭於繁忙的市區與偏遠的鄉間,載著人們上學、上班、看醫生,甚至是假日的休閒。然而,在這看似平凡的日常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公車司機的嚴重短缺。這已是全台灣普遍面臨的挑戰。當我們站在公車站牌前,等待的時間可能比以前更長;又或者,某些班次被無預警地取消,這些都可能是公車司機荒所帶來的影響。
為什麼公車司機越來越難找?
探究公車司機短缺的原因,其實是多面向的。公車司機的工作時間往往不固定,早班、晚班、大夜班交替,加上長時間的駕駛,不僅容易疲勞,更要長時間保持高度專注,面對路況、乘客服務等各種突發狀況,心理壓力可想而知。相較於其工作強度與壓力,許多人認為公車司機的薪資待遇並不足以吸引年輕世代投入,或是留住現有的人力。成為公車司機需要具備職業駕駛執照,並且通常對駕駛經驗有一定要求。此外,現有司機的年齡結構普遍偏高,年輕新血的加入速度遠不及退休與轉職的人數。過去,公車司機被視為一份穩定的工作,但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對這份工作的觀感有所改變,加上職涯發展的管道相對有限,也降低了年輕人投入的意願。近幾年的疫情,讓許多大眾運輸業受到衝擊,部分司機可能因此轉行,也讓缺工問題雪上加霜。
公車司機荒對我們的影響
公車司機短缺的影響,不僅僅是幾班車的延誤或取消,它更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城市運作。班次減少、發車間距拉長,通勤時間增加,直接影響民眾的生活品質與便利性。資源有限下,公車業者可能優先保障主要路線,導致偏遠地區的公車服務更為稀少,加劇城鄉差距。為了彌補人力不足,現有司機可能被迫超時工作,疲勞駕駛不僅危害自身安全,也對乘客及其他用路人構成威脅。大眾運輸的不便,會影響勞動力流動,對仰賴公車通勤的產業造成衝擊,甚至影響觀光產業的發展。我們的下一步:如何共同面對?
公車司機荒是一個複雜且需要多方協力解決的社會問題。政府、業者、以及我們廣大的市民,都能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應研擬更具吸引力的薪資結構、福利待遇,甚至提供考照補貼、獎勵金等,鼓勵更多人投入。同時,應思考如何改善司機的工作環境,例如設置更友善的休息空間,或是推動智慧排班系統,降低工作壓力。除了改善待遇,業者可以思考透過科技輔助,如自動駕駛技術的導入(在安全前提下逐步試行),或是優化路線規劃,提升營運效率,降低對人力的依賴。同時,也應加強內部培訓,提供更多職涯發展的可能性。公車司機是城市運作的重要螺絲釘,他們每天承擔著載送數以萬計乘客的責任。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體諒與尊重,少一份抱怨,多一份感謝,讓他們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價值與榮譽感。
當我們再度搭上公車,看著司機專注地駕駛,或許我們可以多一份理解與體諒。公車司機荒不僅僅是數字上的短缺,更是城市永續發展的警訊。解決這個問題,不僅是為了維護交通便利,更是為了我們共同的城市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