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一段在投資路上化薪水為長期財富的親身實踐—— 《紀律 > 天賦:如何把每月薪水的 30% 變成股市的長期財產》
--- 🌸 為什麼紀律比天賦更重要? 當我們談到價值投資鼻祖 Warren Buffett,他曾明言:「市場短期是票選機器,但長期是秤重機。」真正耐得住時間考驗的,是清晰而嚴謹的策略,而非偶發的選股洞察。 Benjamin Graham(巴菲特的老師)也警告過:「狂熱與不理性是投資的大敵,情緒決策往往讓人賠得比別人更多。」 Charlie Munger 則指出:「累積第一個 USD 100,000(或折算 TWD 約三百萬)是最難的,但這一關一過後,複利的力量就會接手。」他的關鍵不是智商,而是 自律存下開始資本的習慣。 這三位投資巨擘都強調一句核心:領域知識固然重要,但定力與規律,決定你的財富能有多遠。 --- ⚖️ 存薪 30%:月月扣、年年複利到底有多威? 根據最流行的理財公式 50/30/20,最應儲蓄/投資的區間其實是 占收入 30% 以上的部分,預備長期理財與退休。 筆者選擇先建立緊急備用金,再將每月薪水的 30% 自動轉入投資帳戶;每次領薪就像自動將投資種子撒入市場,養成了「薪水=投資自動走」的好習慣。 🧮 7% 長期年化報酬率示例 S&P 500 平均年化報酬為 10%,扣除通膨後仍有約 7% 的實質報酬。 只要薪水穩定且年化複利 7%,10 年後,這筆資本就可能翻倍一次;20 年後竟是原本的 3~4 倍。 --- 🧭 分三階段建立長期財富模型 時期 操作策略 起步 0–3 年 每月存下 30%,投入寬基指數 ETF(例:SPY 與台灣 0050),養成扣款自動化。 中期 3–10 年 累積 USD 10,000(或 TWD 三百萬)後,開始配置產業龍頭 / 配息股,搭配再投資股息。 **長期 10 年+** 提升現金股息比重外,檢視管理層與基本面;不輕易換標,靠重壓優質企業之內在成長。 此模型的紅利,就是時間和自動化的雙重力量、「從小資族晉升複利商品主」的穩定成長。 ---
🌸 我的溫柔勉勵 每月把薪水的 30% 存下來不是折磨,而是對自己未來的自律承諾。這份紀律已經成為我每月自動投資的「保證金」,而不是一時的勇氣或天賦。只要堅持 5 年、10 年,再複利與市場自然填補你的低估點,你的資產就會自己發出金光。 紀律,遠勝智商;恒心,勝過神算。 從今天起,讓存錢+投資的自動機制成為你每月的新習慣,我們在粉色花海中一起慢慢看著那雪球越滾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