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雜草這種植物深深吸引著。
可能有人喜歡「雜草精神」這個說法,或是想為被說成「雜草軍團」的球隊加油鼓勵。明明一點也不厲害,卻非常努力,或許這就是雜草給人的印象。
但是,我喜歡雜草的理由卻有點不一樣。
雜草不會照著圖鑑生長,這是它最大的魅力。
──稻垣榮洋˙《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

我女兒的學校流行著〈角落小夥伴〉。
〈角落小夥伴〉裡的雜草,夢想有一天可以被製作成花束送給別人,為此而努力成長著。這是會讓人莞爾一笑的可愛夢想,但讀了《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後,我忍不住思考:雜草為什麼想讓自己變成花束呢?雜草真的適合成為花束嗎?
看到了美麗的花束,也想讓自己變成那樣──這是人類的本能。
不要否定自己先天的個性,因為所有個性都存在著意義──這是本書作者,同時也是農業博士、專攻雜草生態學的稻垣榮洋,想要傳達給讀者的觀點。
為什麼所有個性都有存在的意義?
面對這個可以從很多角度切入的問題,作者選擇從生物學的觀點建構論述:自然界不存在正確答案,物種能夠適應自然挑戰的秘訣往往來自於不一致,換句話說,生命是因為具有「多樣性」才能延續下去。
關於這種多樣性的來源,作者從「基因」的角度進行闡釋:
在父親與母親的染色體進行排列組合時,這個DNA經常會突然發生變異,創造出你的父母、甚至你的祖先都沒有的,只屬於你的遺傳基因......無論這個地球上有多少人,都沒有人可以取代你。即使在漫長的人類生命歷史中,從過去到未來,都不會出現跟你完全相同的存在......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你所擁有的個性,絕不可能沒有意義。不管誰一口咬定你的個性沒有意義,從你出生的概率來看,世上必定有某處需要你的個性,所以你一定能從中找到意義。
論述雖稱不上嚴謹,但實在是太正向了啊。
從架構來看,本書依序討論了個性、普通、區別、多樣性、自我、勝利、強大、重要的事、活著等九個主題,每個主題都圍繞著上開核心思想打轉。而我認為本書的意義,除了啟發我們發掘自我之外,也在提醒整個社會對於「優秀」、「菁英」、「成功」等概念,應該保有更具「多樣性」的觀點。
「多樣性」是好的,是有意義的──由於這本書重複著這個觀點,因此促使我們思考,人類社會究竟應該怎麼理解「多樣性」?
整體而言,這本書閱讀起來相當輕鬆,若說身處在疲憊、忙碌的生活當中,有時需要的只是一杯茶的空閒,還有一點思想上的對話與跳脫,那麼這本書的淺白、易讀,正是其「個性」(同時也是優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