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轉念的旅程》
第八章:不是一直往前,才叫成長
近來的忙碌,讓淑婷的日子過得像一場不斷擴張的旋轉木馬。
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不再是坐在書桌前寫日記,而是回覆數十封詢問訊息、確認合作邀約、安排會議與個案諮詢時段。
她的筆電和手機永遠處於滿載狀態,就連煮咖啡的間隙,也要滑一下行事曆。
耀廷注意到她眼下的黑眼圈越來越深,在一次拍攝完結束後,他試探性地說:「妳是不是該放慢一點?最近妳說話的速度,比以前快了兩倍。」
她笑笑,沒有否認。「我知道,可是現在的我,好像在一場趕路的競賽裡,一停下來就怕什麼被落下了。」
耀廷沒再多說,但那天晚上,他主動提出暫停兩週的拍攝合作,理由是:「讓彼此都有空間釐清,這段旅程該怎麼走下去。」
那一刻,淑婷明白,他的退一步,並非退出,而是一種尊重。
但也正是那兩週,讓許多現實壓力浮出台面。
慧芳突然來訊說:「淑婷,我老公看到你文章後,一直說我變了。他不再支持我繼續諮詢了……」
還有另一位原本已排好三次會談的個案,臨時取消,理由是「家人覺得太貴,也看不出價值」。
這些訊息一條條像石子投入水面,讓她的信心泛起漣漪。
她開始反思,是否自己的服務還不夠具體,還是,這社會真的還沒準備好接受「生活整合」這樣抽象又情感性的服務。
她跟怡雯坦承這些疑問,怡雯直言:「想成為品牌,就不能怕被挑戰。被喜歡是甜的,但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有苦,而正是這些苦,才襯脫出甜的美好。」
某個週日下午,她應邀參加一場由空間設計品牌舉辦的內部工作坊,負責帶領一段「空間情緒探索」的體驗活動。
她讓參加者寫下他們家中最常讓自己感到壓力的區域,再逐一引導每人分享背後的情緒與記憶。
有一位三十歲的單親爸爸落淚說:「我最討厭的是餐桌,因為那是我太太生前最喜歡的位置。她走了之後,我就再也沒讓那張桌子乾淨過。」
那一刻,整個會場沉默。
淑婷沒有急著給答案,只是走到他身邊,遞上一張紙巾,輕聲說:「也許我們無法馬上整理桌面,但我們可以先替她點一盞燈。」
活動結束後,那位爸爸走向她道謝,眼神已不再躲避。
回程的捷運上,淑婷望著車窗映出的自己,有些陌生。
她已不是那個在家因為打翻咖啡而焦慮的自己,而是一個能接住別人情緒、同時也照顧好自己需求的人。
當晚回家,她重新鋪好餐桌桌巾、點了一盞淡黃的燈,拿起筆,寫下:「成長不是一路向前,而是知道何時該轉向。」
她也傳了訊息給耀廷:「如果你還願意,我想我們可以重新討論合作方式。」
不久後,他回了一句:「我一直在原地,只等妳想清楚要怎麼走。」
她笑了,笑中帶著一點釋然,也多了一份踏實。
因為她知道,真正的自由不是做很多事,而是能夠在做與不做之間,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選擇。
以上故事為虛擬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