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人們在評價作品時,會從「有沒有深度」的視角切入,但所謂的深度是什麼呢?
以下會介紹決定作品「深度」的三個維度:空間、層次、複雜度。
空間
感受的空間、理解的空間、詮釋的空間。
留白:讓觀眾細細消化情緒,是文藝片的特色,有時也是讓人覺得窒息的地方。資訊的精準傳達:讓觀眾的注意力放在對的地方,不使用過多的資訊轟炸觀眾。也些作者喜歡在作品裡塞滿細節與彩蛋,想一次表達很多東西,我覺得這樣很沒意義又雜亂,不過倒也是有人喜歡反覆觀看作品找細節。
「藝術家的角色是為提問—不是回答。」-Anton Chekhov
有深度的作品令人深思,因為他留下一個開放式的問題給觀眾,不過這種開放式的問題並不一定要用開放式結局呈現。以《全面啟動》為例,觀眾們討論著主角究竟有沒有從夢境回到現實世界,從文本證據來說,推論主角回到了現實是比較合理的,這並不是開放式結局,但仍刺激觀眾思考—如果是我,會醒來面對殘酷的現實還是繼續作夢?
詮釋空間足夠的作品可能讓人覺得—多年以後回頭再看又是種不一樣的感覺。
層次
表象之下的象徵
人類大腦天生具有辨別相同模式的直覺,這種直覺對"相同的情感"比"相同的結構"更敏銳,作者會利用:讓物件與心境產生連結、讓意象反覆出現的方式創造象徵,讓觀眾有自己發現的感覺、而非被硬塞進來。
為什麼象徵會比直說更有美感?為什麼有距離感、模糊的東西更迷人?象徵給了人們主動拼湊線索的參與感、自己詮釋的自由、因為是自己的詮釋,所以會跟自己的經驗與信念有更強的連結。
複雜度
思考性、延遲顯現的情感
這裡的複雜度絕非指涉認知成本的高低,說一些沒辦法讓他人理解的話、自以為曲高和寡不會讓作品增加深度。
思考型藝術(觀念藝術)代表深,而感官型藝術(感知藝術)代表淺,感官型藝術故然需要高超的技術,但技術與深度不能混為一談,我並不是說思考型藝術比感官型藝術更優越,兩者往往彼此交融而相輔相成。
有深度的作品的複雜性會體現在情感、而不是結構,複雜的情感是罕見的、矛盾的、流動的,你必須思考、理解之後才能感受到。
有深度的作品令人回味無窮,它能帶來"延遲顯現的情感",這種延遲的情感在觀賞的當下尚未完成,沉浸其中幾個小時、或慢慢淡去,留在潛意識,多年過去後才顯現。
"延遲顯現的情感"具體來說是怎麼形成的?觀賞作品時,人的情感會被文字、畫面、聲音所調動,隨時間過去,這些刺激會慢慢地消逝,在意識之中只剩下純粹的結構,此時"被調動的情感"會逐步轉化成"自己的情感",這種"自己的情感"是自己對於結構的判斷、也是對"被調動的情感"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