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麼仰望山?
是因為它高、它遠,還是因為它無聲卻永恆?
當兩本以「山」為主題的繪本相遇,
一本從幻想出發,
試圖一手一腳堆起一座山的輪廓;
另一本則從現實出發,
描繪人類如何一步一步攀上世界高峰的旅程,
這場跨越想像與現實的對話,
就這樣悄悄展開。

⛰️《我們來造一座山》:
這是一場從圖紙展開的無邊想像。
故事的起點不是一座山,
而是一張紙、一本筆記、一個還未成形的夢。
主角是一位女孩,她手握鏟子與計畫圖,
決定親手「造」一座山。

整本書以具體的造山過程作為隱喻,
從第一步「找一顆石頭」開始,
不斷尋找更大、更合適的石塊,
從不夠大到「再大大大」,
幽默的畫面中,藏著動作的重量與意志的反覆堆疊。

⛰️隨著故事推進,色彩逐漸由明亮轉為厚重,
從藍圖轉入岩層與灰階,
帶領讀者進入「碰撞與推擠」的地質時間。
接著是雨雪、冰川、融化、土壤,
每一步都來自大自然的變化,
也像是成長與創造的縮影。
這本書慢慢穩穩的讓讀者看見,
每一座山都是經年累月、風吹日曬的痕跡。
造山,不只是手的工作,更是心的耐力。
夢,不必偉大,也不必完美;
但它可以從手邊的那一顆石頭開始,慢慢堆起。

⛰️《一起去冒險》:
從創造到行動,另一段與山的關係,
在《一起去冒險:挑戰世界八大高峰》中展開。
這本書講述高山的地理知識與自然樣貌,
也記錄了人類如何理解、
挑戰與走入山中的漫長歷程。

書的開端從山的基本概念出發,
什麼是山峰?什麼是山脈?
如何測量山的高度?
每個專有名詞都有清晰的圖解與手繪插圖,
將看似學術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理解。
地圖視角的世界山脈導覽,
搭配色彩分明的圖像語言,
像在地圖上靜靜展開一張舊日的探險日記。

⛰️但最吸引我的,
是書中對「登山這件事」的多重視角描寫。
從十九世紀的羊皮登山裝,
到現代高科技裝備;
從繩結的打法到雪巴人的角色;
從測量的工程到文化神話中的雪人傳說,
這些內容編排得細緻且富有層次,
讓人意識到登山不只是體能上的突破,
更是知識、文化與人性對話的總合。

⛰️在描寫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時,
書中選擇了幾段重要的歷史剖面,
從英國隊的探險失敗到
1953年希拉里和諾蓋的成功登頂,
從中國王福洲的登山經歷,
到1975年日本田部井淳子
成為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
每一段故事都帶有時代的重量與個人的信念。
書中沒有把山看作單純的挑戰目標,
而是還原為一個複雜的地理與文化生命體,
它是一座物理上的高峰,也是一段精神上的試煉。
這樣的敘寫讓人在閱讀之餘,
忍不住去想到底是我們征服了山,
還是山成就了我們?
⛰️小木馬把這兩本組成「山林教育雙繪本」,
實在是太出色的一套書,
放在一起閱讀,就像看見山的兩種面貌,
一種是內在生成的願望,一種是外在真實的歷程。
前者從孩子的想像出發,
講述如何一步步創造出一座山的樣貌;
後者則以現實世界的地理與歷史為核心,
回顧人類如何一步步接近那座早已存在的高峰。
⛰️兩者其實都在談一件事,
我們和山之間的距離。
只是一個談「我可以造一座山」;
一個說「我想走向那座山」。
一個將山視為夢的延伸,
一個把山視為世界的邊界。
而這樣的分野,並不是對立,而是遞進。
《我們來造一座山》以微小而踏實的方式,
讓人重新理解夢想的起點不在遠方;
《一起去冒險》則提醒我們,
當腳步開始往外走,
每一座山都不是單一的存在,
而是人與地球的共同記憶,
是歷史、知識與信仰的折射面。
一邊讀著小女孩堆出自己的山,
一邊看著無數雙腳走上世界高峰的山道,
會突然明白原來我們所有的努力與渴望,
不過都是在回答同一個問題:「我要怎麼站上去?」
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最正確的方向。
但每一種靠近山的方法,都值得被記住。
⛰️「山」不只是背景或地理名詞,
它在這兩本書中,
是想像的容器,是挑戰的象徵,
也是人類願望的隱喻。
無論是造出來的山,還是翻過去的山,
它們都講同一件事情,
每一個願望的成形、每一段路途的開展,
都需要時間、累積與不放棄的心。
走向山的路上,
有時要搬石頭、有時要打結、
有時甚至得繞路或等待風雪過去。
但只要願意前行,不論是夢還是現實,
總會在某個時刻,化作腳下的路與眼前的風景。
有些山,是一步一步登上去的;
有些山,是用時間和心慢慢堆出來的,
但每一座,都是真實的抵達。
《我們來造一座山》
作者|艾咪.亨廷頓
繪者|南希.雷蒙
譯者|蔡祐庭
出版|小木馬出版
《一起去冒險:挑戰世界八大高峰》
作者|羅賓.雅各布斯
繪者|艾德.J.布朗(Ed J Brown)
譯者|呂忠翰
出版|小木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