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之生:一段終生與山學習的生命旅程》談山不在高、不在名,而在體驗山的存在

2024/03/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關係。然而,登山遠遠不只有登頂,如同念書若不為了考試,才真正能夠看見書的不同面向、書的生命、體驗透過書給我們的獨特視野。而本書便以登山為例,試圖打破一般遵從社會認可的生活模式,找到一種新生活模式的可能與方法。


  作者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 1893-1981)是位英國作家、詩人,生活於蘇格蘭亞伯丁,曾在亞伯丁教育學院擔任英文講師。本書寫於二戰末期,書中描寫雪柏德進出亞伯丁附近,位於蘇格蘭東北端、北極圈內、由1,000~1,200公尺高原組成的凱恩戈姆山(The Cairngorm Mountains)。對雪柏德而言,凱恩戈姆山是她的心靈腹地,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無論清晨、白晝、黃昏還是夜晚,無論是一人獨行還是結伴同行,雪柏德始終在進山或離山的路上,反而平地待久了,還會出現高山症。


  當登山不再是為了一次性的攻頂,不再是從上帝的視角 (山頂)看著山,而是長時間的隨意遊走、無目的的遊走。山的其他面向、山做為一個整體的生命才有可能被我們看見。一般我們登山,是為了尋求刺激,因此成群結隊的邊爬山邊說話。然而,山是不說話的,山是寧靜的、孤獨的、甚至危險的。想體驗山、單純的山,就要跟著山思考、用身體去思考,而非用意識去思考。


  「飄雪的天空通常是純綠色的,雪綠色的天空」、「穿行其間的溪流卻如同陽光」、「我真正捕捉到的氣味,來自生命」。


  在山裡生活與城市生活有何不同?在城市生活得越久,生活模式變越來越單一,對生活的想像也越來越貧乏。但山不同,山總能持續給我們驚奇、持續誘發我們的想像力。似乎能讓我們聽見人體極限所聽不見的聲音、看見地圖上找不到的風景。當我們探索山時,山也不斷探索著我們,山的性格會漸漸滲入我們的性格,讓我們在自然中學會自然的法則,學習正義、感恩、謙虛、公道、仁慈等美德。


  說到身體的感受,我們大部分是透過視覺認知環境。因為視覺所記憶的知識,相較於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是更有效率的,因此我們也更輕易地相信視覺。然而,身體感官各有不同目的、功能,藉由身體思考,便是思考視覺之外,其他感官知識的可能。例如:如何用聽覺思考沉默?世界萬物是彼此相聯的,不僅以視覺的方式相聯,也以聽覺的方式相聯。當我們盡全力的聆聽沉默,才會發現沉默多麼稀有,「聽」見山不同樣貌的美。聆聽沉默時,讓大腦趨於平靜,思緒、慾望、記憶一律停止,打破了我與環境的界線,讓靈魂遠離肉體的束縛、獲得解放、延展。


  世界只有去體驗才會顯現,世界是整體的而不是獨立的。學校教了我們一套社會認可的生活模式,但認識社會的方式決不僅有一種。山,不只有攻頂、不只是向上攀登、不只是征服。藉由感受山中的陽光、黑暗、鳥語、花香、寧靜、孤獨,體驗山的存在方式。瞇著眼躺著看、在雨中立體的看、或在雲霧中透出光般創造世界的看,看見那些山未曾被看見的面孔,矯正我們狂妄的自我判斷。心靈意識脫離不了以身體為基礎,而心靈意識透過身體不同方式的、不斷的體驗、認識外在環境,才有可能豐富我們的精神,找到一套自我認可的生活模式。

2019/6/29

3會員
522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