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窗效應(new windows theory)或稱新窗效應、造窗效應,是保羅科爾賀學派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簡立恆於2025年在《山居獨行晚報》第64期提出。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一個整潔、新穎、完好的現象出現,會誘使人們樂於維護新的改變,甚至引發連鎖效應。長期而言會讓整個環境被維護得更加完善。」
該理論作者提到他在住處與室友的相處。當他剛搬到位於海港邊的新居所時,數十年的小透天並不特別破舊,但也並非被擦拭整理得一塵不染。
七月西南氣流與颱風連日的大雨使得屋子內外佈滿水氣,也給作者多了幾天額外的休假。他便投入了他的閒暇時間維護與改造新房子的整潔。刷洗數年未清的大門走廊與水溝、擦拭牆上溝縫與窗戶橫條上的灰塵、打掃樓梯與走廊與縫隙、使用砂紙與銅油去除不鏽鋼曬衣架上的鏽斑。他甚至去買了一台全新的除濕機擺在公共空間。這接連投入之後帶來的,儘管未經開會討論,未有見面聊天與協調,但室友們也有了一些改變。
有室友把堆放在公共空間的雜物收走,還貢獻出他原先不願意出借的閒置的除濕機。有室友在作者刷洗大門門口後的兩週又刷洗了一次大門口,儘管遠不及之前地板的髒污程度。
你或許會想到,這其中大部分的改變來自於作者的投入,但是周遭的室友不單單僅是受益,他們因為獲得了享受更好環境的體驗,因此他們也更願意多花費一點點心力。
破窗效應給人的心理暗示是:「我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就算我不做,別人也會做」、「我可以恣意妄為反正本來都這麼糟了」。而與破窗效應相對應,新窗效應給人帶來相反的心理暗示:「別人維護了這樣的環境,我也得做點什麼」、「我的舉手之勞,可以更輕易為環境維持現有的美好」、「我也是這個環境的一份子,我的參與是重要的,我是重要的」,這些都是新窗效應給人帶來的微小期許。
同樣用破窗效應的比喻,作者提到,同樣是走進一條巷子,當一個人看到的不是髒亂陰暗的巷子邊上的大樓有幾扇破掉的窗子,取而代之的是整潔、氣味清新、乾燥無泥灰的巷子,周邊的房子上的幾扇窗子雖然不是新裝的,卻修補、除鏽、擦拭、保養得像是新的一樣。製造了高級、整潔、與舒適的感受,就算是路人,也會捨不得破壞,同樣會小心翼翼地維護它,就算有少數的害群之馬,也還是會有人協助恢復環境的完善。
社會原本就不可能每個人投入相同多的力氣在同一個事情上。整個社會的維護與提升更像是每個人有各自關注的領域,在其中把它做好,而後自然會有在乎的人接力維持下去。
這心理效應最初的誘因來自於,超越臨界值的一個優良的環境,讓人覺得不努力做點什麼真的會很可惜很捨不得,而在那之前的前一個步驟,來自於有人把那個場子做出來。

【山居獨贏電子報第64期】
雙贏是我贏兩次,獨贏是我贏一次,顯然還是雙贏更好。
立恆
09.0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