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得科學哲學與科學史》談建築設計的理論已死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發明與發現,最後證明當初所認為的事實不過是一種「哲學性/概念性的事實」而已。世界觀又是如何被確立與取代的呢?首先作者從何謂「真理」談起。


作者先定義了真理,認為真理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真理符應論」;指正確的信念之所以正確,在於該信念符合並能對應真實。當信念無法符合真實,便表示此信念是錯誤的。真實係指獨立於人類之外,並不因為人類相不相信而有所改變,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第二類為─「真理融貫論」;指一個信念之所以為正確,是在於依附某個整體的信念集合。當信念無法依附整體的信念集合時,表示此信念是錯誤的。本書以拼圖為例子,認為錯誤的信念如同錯誤的拼圖,無法拼湊出(融貫)完整的世界。


而事實也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經驗事實」;指合理、且可直接觀察的證據。第二類為─「哲學性/概念性事實」;指一個人的整體世界觀,但不一定可被他人直接觀察或驗證。而經驗事實與哲學性/概念性事實之間並非絕對。而是有可能轉變的。例如:過去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中,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地球不轉動,而其他行星、恆星等繞著地球轉動。當時因為相信人類是獨特的生物、是有特別的目的的,並假設有一個上帝創造了世界。以及我們在地球上直覺的觀測太陽月亮的移動、直覺地認為如果地球會動的話,那麼東西往上丟之後應該不會掉在同一個地點。而如果地球會自轉,就表示我們正以時速1,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那麼當我們看向星星時應該會像我快速的晃著頭看向前方的景物,景物會產生晃動的感覺才是。曾經,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是如此的根深蒂固與符合一個實在主義理論的方式被人們所相信著。直到托勒密系統、哥白尼系統、第谷系統、克卜勒系統等新的科學事實與理論被發現與發明。新的世界觀更能解釋新的事實而成為經驗事實。使得舊的世界觀轉為哲學性/概念性的事實。


經驗事實的改變,需要逐步且緩慢的改變,其困難在於,通常新的證據某部分或者也都符合舊有的理論,難以利用新證據獨斷的完全推翻舊有的經驗事實。還必須看新的事實是否對舊事實帶來「核心」的影響。就像拼圖的邊緣拼錯了與核心拼錯了,其所要改變、所帶來的影響並不相同。雖然何謂核心、何謂邊緣並非那麼容易判斷。例如:教宗在哥白尼表達日心說時,並非完全的否定哥白尼所提出的證據,但認為其證據並不足以撼動地心說,因而認為哥白尼的理論不過是一種在解釋上相對於地心說有較好的解釋的一種「工具性理論」而非符合真實的「實在性理論」(但後來證明日新說確實比較「實在」)。


世界觀如同科學理論一般,是不斷改變與取代的。但是,是否理論就等於真實呢?我們將數學作為解釋世界的一種工具,但數學是「天生」就具有解釋世界的特性嗎?還是只是因為數學「剛好」解釋了世界的某個部份而已。當不管任何理論都解釋了事實的某個部分時,是否任何理論都是正確的呢? 而自然可能從來沒有直接嚴格遵守過任何一條科學定律,因為當科學只發生在實驗室時、只發生在「其他因素不變條款」時、當科學法則的定義需要訴諸「其他因素不變條款」時,且「其他因素不變條款」的訴求是依賴人類判斷的「相似性」概念時,那麼是否科學定律並不存在「科學定律是客觀」的概念呢?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以科學理論為主的世界觀之中,事實上,科學的「理論」是指提出一種處理資料的方式,而該方式仍在推測當中,尚未受到確證或否證充分驗證。也就是說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理論存在,且科學理論並非就比較真實。這導致我們今天很難定義何謂科學、很難分辨何謂科學與偽科學,因為科學依然無法反映事物「真正是什麼」。其結果讓我這個建築人開始思考,建築設計有理論嗎?


首先我欲將建築設計與建築做區分,只討論建築設計,因為建築作為一個立於地表上的物體,其構築、材料等必然符合牛頓的力學原理。但是建築設計作為建築系教育的核心領域,是否也符合科學呢?以科學為主的世界觀中有「建築設計」的存在嗎?建築設計若不符合科學,是否建築設計就沒有理論了呢?


按維基百科對建築理論的解釋為:「主要研究多種代表性的建築觀念和建築思想,各種思潮之間的發展脈絡和關聯,建築理論發展史;解剖建築理論所包含的觀念與時代的價值取向和知識體系建構之間的關聯性;研究建築理論的當前狀況,並以此為基礎探討未來的理論趨勢;研究理論研究的方法論體系。」不曉得這定義是源自哪裡,不過從字面上與建築系教育中從來沒定義過建築理論來看,建築理論相對於科學理論,還比較接近「哲學理論」。


科學的特徵有:1.理性客觀。2.可否證性。3.普遍必然性。如果建築設計是理性客觀的,那麼代表即便沒有人類存在,世界依然會有建築設計。假如自然界中的蜂窩、蟻穴算是一種建築設計的話,似乎建築設計是符合理性客觀的。但是並不普遍,因為更多的動物是以「自然設計」為建築,生活在自然、工作在自然、休閒在自然。而當我們在使用「建築設計」這個詞時,其實是泛指建築設計背後的人為價值(例如:美學、環保、人權),因此,建築設計並非理性客觀的。


建築設計具有可證偽性嗎?當建築設計有錯誤時,我們能夠證明建築設計錯了嗎?建築設計在未被真實的建築前,皆是無法證明的。例如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假說,在未實驗之前,假說永遠只是假說,甚至是一個還未修正過的假說。那麼,當建築被真實的蓋出來時,如何證偽呢?當只有一棟建築時是無法被證偽的,必須有兩棟以上的建築時才有可能被證偽。而即便能夠證偽,又是證偽什麼呢?假設建築設計的核心價值是在於使用者的使用率、永續性等,以日前高鐵彰化站獲得「A+國際建築獎」車站組的觀眾票選獎為例,其使用率卻是全台高鐵站之末。當建築設計只是紙上建築時(相信國外觀眾真正到過彰化高鐵站的人是屈指可數),恰恰反映出建築設計再未被真實建築之前是不具可證偽性的,因為其真實的結果是一座蚊子館竟然獲獎。背後除了凸顯競圖或建築獎只談紙上建築的矛盾與不真實、不客觀外,更深層的反思是我們都太看重建築設計的力量了,也許建築設計的力量只存在於第一眼的驚奇,而不存在於長時間的生活。


建築設計具有普遍性嗎?普遍性指建築設計必須能夠解釋其適用範圍內的已知的所有事實。如果其適用範圍內有任何無法解釋的反例存在,那麼整個理論就都是錯的。10位建築師有10種建築設計(還要加業主的設計),而每位建築師的每一個案子又都有不同的建築設計,便得出建築設計並不具有普遍性。 建築如果要具備普遍性,那麼首先「人」要具備普遍性,只有當人的使用能夠被建築師「設計」時,建築才具有普遍性,因為這樣建築設計恰恰能夠完全的反應在使用者的使用上。當哪一天機器人也屬於人的時候,也許建築設計有普遍性的可能。


很遺憾的,以科學為主的世界觀中並沒有「建築設計」的存在,建築設計並不符合科學,而這將導出一個事實─建築設計是沒有理論的。如果建築設計沒有理論,那麼建築設計便不存在一個標準,那麼是否建築設計未來將從建築系中消失呢?我認為建築設計較不偏向科學而偏向哲學,意思是,目前的建築教育反而更應該在思維上做突破,以凸顯建築人在思考上更深、更全面、更符合邏輯,建築設計作為一套自我思考的價值觀,其建立不如就從學習哲學開始吧!

2016/8/20

    40會員
    56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幸福是什麼呢?是人生的目的與意義的所在嗎?幸福等於快樂嗎?幸福是個人還是群體的呢?存在於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呢?幸福是能夠預期的嗎?如何能夠持續不斷的感受到幸福呢?本書作者菲德立克‧勒諾瓦從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哲學等角度,經由一連串省思辯證的過程,來試圖回答:「幸福是什麼?」這一對於每一個人
    《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為1959年漢娜‧鄂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以 "Vita Activa" 為名的系列講座;系列座談內容整理為此專書。 人類不同於其他生物的根本是什麼?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認為人和禽獸只差在具有仁義道德的天性。除了道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幸福是什麼呢?是人生的目的與意義的所在嗎?幸福等於快樂嗎?幸福是個人還是群體的呢?存在於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呢?幸福是能夠預期的嗎?如何能夠持續不斷的感受到幸福呢?本書作者菲德立克‧勒諾瓦從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哲學等角度,經由一連串省思辯證的過程,來試圖回答:「幸福是什麼?」這一對於每一個人
    《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為1959年漢娜‧鄂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以 "Vita Activa" 為名的系列講座;系列座談內容整理為此專書。 人類不同於其他生物的根本是什麼?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認為人和禽獸只差在具有仁義道德的天性。除了道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這次要談的,是基於照顧者的接納星星兒、避免星星兒沒事做和協助星星兒有年齡相仿的同儕原因的話題。 很明顯,有的星星兒是因為有〝假想夥伴〞導致干擾星星兒融入社會的原因。 照顧者的接納星星兒的重要性 不管怎麼說,都已經有得到星星兒了,總不能殺掉和賣掉,不是嗎? 所以,請務必接受出生後的星星兒。
    Thumbnail
    這本書是許久之前朋友推薦給我的書,很適合推薦給對創業有興趣朋友們。 書中除了對於運氣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以外,還提到了冪次法則(power law),正如80/20法則所述,在我們環境中資源的分配是嚴重失衡的,但我們卻不會去注意這件事。即使是資金充沛的創投,也會忽略冪次法則而把資金分散到許多公司。
    Thumbnail
    你心目中的「財務自由」是什麼? 中大樂透一億後,無憂無慮環遊世界,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樣或許很好,不過好像有點不切實際,畢竟大樂透一億得主不多,更多人是大樂透400元得主,又或是連400元都沒有。 如果把財務自由想像成無憂無慮,隨時可出國環遊世界,這當然是會非常難去達成,因為這樣的
    Thumbnail
    會看這本《價值,從視野開始》,是因先前看過同是水野學寫的《品味,從知識開始》,很喜歡這位日本設計大師的想法與理念,所以又買了這本「姊妹作」來拜讀。
    Thumbnail
    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與惠施雖然沒有留下太多直接的著作,名家也未在後世華夏成為重要的流派,但透過「莊子」一書,名家的迷因還是在華夏文化中留存了下來。到底,莊子和名家的關係如何,今人又可以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發呢?
    Thumbnail
    既然先秦名家是以討論「名」與「實」的關係而自成一家的,我們在認識名家之餘,不免要正視一個歷史現象——現代社會中的「一夫一妻」婚姻觀,顯然並非源自東亞或華夏的傳統文化,而是來自西方 ; 因此,我們最好還是先搞清楚華夏傳統文化的婚姻觀念是什麼,再來比對現代西化社會中的婚姻觀,才能理解彼此之間的異同。
    Thumbnail
    先秦名家雖於唐朝以後、民國以前不受重視,卻與西方sophists 在辯論技巧上有若干相通之處。既然,辯論在現代西化社會已成主流,我們不妨重新檢視先秦名家的哲學觀點,並由其出發,檢討現代西化社會法學系統的缺失。
    Thumbnail
    當AI機器人擁有自由意識那這個世界會變成甚麼樣子?1950年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已經發明了圖靈測試以測試機器是否能夠表現出與人等價的智能。隨著科技革新,人工智能的開發對於人類生活影響力越發強大,人類享受著科技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人類也開始懼怕起科技產物。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這次要談的,是基於照顧者的接納星星兒、避免星星兒沒事做和協助星星兒有年齡相仿的同儕原因的話題。 很明顯,有的星星兒是因為有〝假想夥伴〞導致干擾星星兒融入社會的原因。 照顧者的接納星星兒的重要性 不管怎麼說,都已經有得到星星兒了,總不能殺掉和賣掉,不是嗎? 所以,請務必接受出生後的星星兒。
    Thumbnail
    這本書是許久之前朋友推薦給我的書,很適合推薦給對創業有興趣朋友們。 書中除了對於運氣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以外,還提到了冪次法則(power law),正如80/20法則所述,在我們環境中資源的分配是嚴重失衡的,但我們卻不會去注意這件事。即使是資金充沛的創投,也會忽略冪次法則而把資金分散到許多公司。
    Thumbnail
    你心目中的「財務自由」是什麼? 中大樂透一億後,無憂無慮環遊世界,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樣或許很好,不過好像有點不切實際,畢竟大樂透一億得主不多,更多人是大樂透400元得主,又或是連400元都沒有。 如果把財務自由想像成無憂無慮,隨時可出國環遊世界,這當然是會非常難去達成,因為這樣的
    Thumbnail
    會看這本《價值,從視野開始》,是因先前看過同是水野學寫的《品味,從知識開始》,很喜歡這位日本設計大師的想法與理念,所以又買了這本「姊妹作」來拜讀。
    Thumbnail
    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與惠施雖然沒有留下太多直接的著作,名家也未在後世華夏成為重要的流派,但透過「莊子」一書,名家的迷因還是在華夏文化中留存了下來。到底,莊子和名家的關係如何,今人又可以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發呢?
    Thumbnail
    既然先秦名家是以討論「名」與「實」的關係而自成一家的,我們在認識名家之餘,不免要正視一個歷史現象——現代社會中的「一夫一妻」婚姻觀,顯然並非源自東亞或華夏的傳統文化,而是來自西方 ; 因此,我們最好還是先搞清楚華夏傳統文化的婚姻觀念是什麼,再來比對現代西化社會中的婚姻觀,才能理解彼此之間的異同。
    Thumbnail
    先秦名家雖於唐朝以後、民國以前不受重視,卻與西方sophists 在辯論技巧上有若干相通之處。既然,辯論在現代西化社會已成主流,我們不妨重新檢視先秦名家的哲學觀點,並由其出發,檢討現代西化社會法學系統的缺失。
    Thumbnail
    當AI機器人擁有自由意識那這個世界會變成甚麼樣子?1950年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已經發明了圖靈測試以測試機器是否能夠表現出與人等價的智能。隨著科技革新,人工智能的開發對於人類生活影響力越發強大,人類享受著科技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人類也開始懼怕起科技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