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是個計畫通,不太能接受漫無目的的行程。徒步環島改變我這個想法,凡事別看得太難、一定得收穫什麼,不然會喪失行動力。只要有心踏出第一步,最後一步絕對是遲早的事;只要一點想出發衝勁,你就可以!耐心與勇氣,是我在途中收穫最多的心靈補給。

又挖到好大一個坑
在跑圈,我只聽過有不少人涉獵三鐵、越野跑,不過「徒步環島」倒是聞所未聞、不曾涉獵的。直到開始追蹤這個標籤後,發現 Threads 或 IG 上都有不少這些探險者們。
會好奇徒步環島,單純出自我對冒險家們行動的嚮往。每每看到他們,我會瞬間燃起 200% 的好奇心,對於他們總有這麼強的動機突破舒適圈,我一向是很「崇拜」的。
啟發我的第一位徒友,剛好是入伍前就環半島的柏佑學長。這裡必須坦承,生活一向都偏「宅」的我,平常除了練跑,大概撈不出幾個戶外興趣,是個嚴格的「別人逼迫我往外走」的人。
直到我看見當徒友一提到「徒步」,那傳遞的神情跟愛好跑步是一模一樣的。兩者都有最終目標、都是漫漫長路、多數都是獨自一人、無數的對話和堅持種種優點。對於喜歡跑步的我來說,這些吸引我的特色竟然可以「瞬間」全部轉嫁到徒步上,就像一見鍾情一樣。
我沒環過島,在此之前也只聽過單車或機車環島,因此結合徒步,終於點燃了我的冒險魂。於是我「不抱目的」試跟著退伍要啟程完成剩下半島的柏佑三天,那三天真的給我很多啟發,這種「走出來」的感覺真的太好,意外地讓我想分段走完全程。
接續除了指南中集、下集,還會將分段心得分成「西、北、東、南」四篇,敬請期待囉!
解惑時間
最常被問、或自己反覆思考的 5 個問題
Q1、徒步環島有事先規劃嗎?怎麼選擇分段環島?
有也沒有。沒有的原因是,事發突然,原本計畫就是退伍就工作當社畜,沒有 gap month。不過退伍後才想到,光是入伍前就花了兩個月還沒找到工作,不太可能退伍兩個月內就找得到、不錯且合適的工作了;而我也不希望兩個月辛苦準備面試,開始思考如何安排面試與中間的檔期?
我帶著這個問題,走完第一次三天與伯佑的分段,他滿幸運的,剛退伍一個月塵埃落定,而我還要懸著這題走好些路。走完這段、回到家後,這題無解,種種因素激發後續繼續闖蕩,我發現心中空蕩蕩、滿迷茫的,可能是剛退伍瞬間沒啥目標,必須藉由環境轉換開始思索自己的規劃。

我的結論是,離碩畢快一年了,實在沒必要趕那幾個月內找到工作,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比較實際一點。另一方面,短期內沒有太大經濟壓力,同時也「還沒準備好」想去工作,我想再確定久一點。於是大致選定一些領域和職位後,面試中間刻意穿插徒步空檔期,利用這段時間兼顧身心健康,順便思考我該做哪些選擇。
畢竟資訊領域出入很廣,過程中我也用刪去法刪除了一些沒那麼喜歡的(半導體、程式設計師),也終於在第四個月找到喜歡的第一份工作(網路、資安相關,並選擇趨勢潛力)。
回頭來看,我沒衝動到撥兩個月一次走完,畢竟家人比自己還擔心,分段徒步是現階段折衷的選擇,找工作、徒步都是正事,都是心中要完成的事情,所以徒步「不算是」休閒。其實分段徒步環島有些事先規劃的成分,這樣走下來不會不安,還有個原因是,不想再走重複的路了XD。
我想既然是分段,也沒必要按照順序走了,北一段、東一段...,慢慢地湊齊,對我來說也算是還過島了。於是緊接著開始第二次走分段(大甲媽),有了第一次經驗後,也知道如何準備裝備了。
Q2、環島需要足夠的動機嗎?
完全不用,強烈建議說走就走,想太多就會懶得出門了!即便我是屬於只有想清楚,才會做到底的 J 人。但就是有那些時候,憑著一股跟著衝環島的衝動,只有衝出去,才會感受到別人說這樣的熱血,在過程中體會到「只要一出發,總有天能到達」,嘻嘻。

Q3、為什麼是用徒步的?
從我愛跑,應該就感受得出來我會選擇徒步吧(誤XD
P.S. 我花蓮有一段也是跑步環島(花蓮市 - 壽豐、22K)

當時是有那個時間條件讓我選擇用走的,除了柏佑帶我一個分段、那時也恰好看到大甲媽祖遶境,趁著空擋可以走看看,這也是體驗中部文化特色的一環,我覺得應該會滿有意義的。
既然有兩段都用走的,就計畫也分段走完其他吧,用徒步或單車的方式,比較容易親人、親土。因此,每趟的目的都不是為了走完什麼、達成幾 K 的目標,而是有沒有真正的融入當地環境。
P.S. 我還是有不得已作弊的,比如說天氣因素,北海岸我有將近 30K 沒走到(說真的,我不介意最後有沒有全部連成一線,硬要說的話,我走過其他不少支線呀,這哩程足以彌補好幾個這段的里程。里程、全部連起來,當然還是最好的啦)
Q4、徒步路上怎麼調適?

有一本書名叫「徒步環島紀錄:是旅行!不是苦行」這本是在我徒步路上找到,一直很想借來看,轉錄一段書摘中的一段話:「徒步環島這件事情,當你把它想得很容易他就不容易;當你把他想得很困難,他就不困難。環島的方法有很多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線自己的方式,我只是選擇了一種最適合我的方式。」
在走台東的路上,有個瞬間,我意識到徒步跟環島是兩回事。我希望得到的是環島的樂趣,不是苦行僧般趕路。走每段路搭配風景,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只要試著把心交給環境,它自然會調適你可能是無聊、不安、沒有方向等等(負面)情緒。
Q5、環島走下來,和想像最不同的?
從大甲遶境、白沙屯進香,就看得出來徒步不分年齡層。但意外的是,來自台北的年輕人比想像多,比例大概一半吧,大家都想突破舒適圈,有的像我想藉此認識台灣,有的單純是即將實習或工作,因為未來行程不明朗,於是說走就走(對此我覺得徒步分段,是只要有假、有心就可以完成的)。甚至有些外國人的 gap year,花了整整兩週在這座小島上,瞬間覺得我們絕不能比外國人還不熟悉這裡XD
徒步環島真的好多可以講喔,徒有打招呼的方式都是「第幾天了」、「哪裡來的」、「今天要走到哪裡」,有的會分享(或交流)補給,甚至我在非進香期間還收到白沙屯的結緣品,往往都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真的好讚!(雖然走越久,感覺越像流浪漢,哈!)

徒步前、到徒步當下,舉凡裝備、預算、動機、路線、體力調適、心態等等,每項都可以講到一小時,加起來一個晚上講不完,可以說是在討論對旅行的想法,總能從資深背包客身上得到一些「哇!」的感覺,每次都是很好的體驗!
看到這裡還沒心動沒關係,還有接續兩篇指南、四篇分段心得。本篇也不是要鼓勵大家跨出去用走的,單純只是趁著記憶猶新,記錄一下環島的初步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