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蕭衍:
從盛世帝王到佛門信徒,最後慘遭餓死的傳奇一生!

梁武帝
梁武帝蕭衍,一位在佛教史與政治史上,評價完全不同的君主。
他的一生充滿戲劇性,從文學才子,到開創盛世的帝王,最終卻因只顧求佛,荒廢政事,導致國家衰弱,留下無數遺憾。

功過難評
**************
生平:
蕭衍出身於南齊皇室的旁支,自幼聰慧,文武雙全。
他年少時,博覽群書,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在文學上,是「竟陵八友」之一。
南齊末年,齊明帝死後,繼任的「蕭寶卷」暴虐無道,各地內亂不止。
而蕭衍的兄長、時任豫州刺史的蕭懿,大力的幫蕭寶卷平亂。
但永元二年(西元500年),蕭懿也遭誣告謀反,蕭寶卷下令賜死。
眼看自己的兄長慘遭賜死,蕭衍明哲保身,卻暗中積蓄力量。
公元502年,看準時機,他起兵殺了蕭寶卷,賜諡號為東昏侯,表示他昏庸無道,不配擁有皇帝的諡號。
蕭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梁,開啟了他長達四十八年的統治。

登基為帝
**************
梁武帝在位初期,可謂一代賢君。他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打擊貪腐,使得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他提倡節儉,以身作則,身穿粗布,飲食簡樸,要求官員們清正廉潔。
他還重視文教,開辦學府,延攬人才,讓當時的文學、藝術、學術都達到了巔峰,南梁也因此成為當時的文化重鎮。
他的這些舉措,使得南朝梁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迎來了輝煌的盛世。
然而,到了晚年,梁武帝的性格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他開始過度於求佛,甚至三次捨身出家的寺院當「佛奴」。
每次都需要朝廷耗費巨資將他從寺廟中「贖回」,算是一種變相讚助佛教的方式。
這些行為不僅耗盡了國庫財政,也讓他逐漸疏於政事,讓朝中大臣開始弄權。
而在佛教中也很有地位的太子蕭統(把金剛經分為三十二段的人),也因被人誣告,被梁武帝懷疑,憂憤而死,造成了朝政不穩。
加上對投降而來的東魏叛將侯景擁兵自立的寬大容忍,最終釀成了侯景之亂。
這場叛亂使得南梁由盛轉衰,梁武帝本人也被侯景囚禁,最後餓死於宮中,一代名君的人生,以悲劇收場。

一代君王餓死台城
**************
《梁皇寶懺》的由來:
梁武帝蕭衍在佛教中,留下了很多影響,其中之一是下令編撰了《梁皇寶懺》。
《梁皇寶懺》,原稱《慈悲道場懺法》,但因是梁武帝提倡編撰的,故現在多以《梁皇寶懺》稱之,是佛教中一部流傳廣泛的懺悔罪業的經文。
它的由來與梁武帝和他的皇后郗氏(郗徽)有著密切的關係。
相傳,梁武帝的皇后郗氏生性嫉妒,心胸狹窄,常常因小事而動怒,甚至在生前曾多次因為嫉妒而殘害宮女。
她去世後,梁武帝曾夢見一條大蟒蛇向他訴苦,自稱就是他的皇后郗氏。
郗氏告訴他,因為她在生前心存惡念,死後墮入畜生道,變成了大蟒蛇,蟲咬蟻爬,受盡痛苦。
她懇請梁武帝能夠為她廣做功德,超度她脫離苦海。

夜夢大蟒
梁武帝夢醒之來,深受震撼。
他立即召集當時的高僧,包括寶誌禪師等十人,共同編撰一部經文,希望透過懺悔的力量,為郗氏超度。

帝僧合撰
這部經文就是《慈悲道場懺法》。
這部懺文匯集了佛法中懺悔罪業的精髓,旨在教導人們反省自身,懺悔過錯,以求消除業障。
梁武帝親自參與了編撰,他以至誠之心禮懺,最終倚仗懺悔之力,超度了郗氏。

郗氏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