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傳》是東晉葛洪的作品,基本上跟史書差不多,都是葛洪去蒐集文獻跟傳奇集結而成的作品。並不是純靠他自己瞎掰。
始自廣成子,終於封君達。基本上就是從黃帝到三國。
上次在茅君故事就有提到,最後三茅真君是由「太上老君」所封。
《神仙傳》不收錄太上老君故事,墨子倒是有一篇。太上老君是誰?從何而來?現在的道教自有一套說法。不過葛洪的認知上,太上老君就是老子。
「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
還滿一般的對吧?
東晉的《神仙傳》已經有道教的基本架構,合情合理。但你知道嗎?張道陵的天師道裡面,卻有不少佛教設定。
且讓我們話說從頭。
《神仙傳》:「天師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縣人也。」
《三國志》:「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
跟史書對得上喔,「道」字是另外加的也很合理,東晉時期五斗米教徒會加「之」字「道」字也算是個顯學了。可信度多少是有的。
接下來就用《神仙傳》為主喔。
張道陵本是太學生,五個主修那種……大中華英雄主義下當教主也是很不容易,實在不能說他是木匠兒子之類了事。
後來,年紀漸長,張道陵就發現,五經說得頭頭是道,但卻對於老去的年華與越來越接近的死亡,一點幫助也沒有。於是張道陵打定主意,要學「長生之道」。
以前想說太學就跟現在的大學差不多嘛,欸不是的,真要說起來,太學跟研究所可能會像一些。能夠進太學的人,原本在民間無不是臥虎藏龍之輩。說簡單點,如果不是本來就在學問上已經很有程度,就是家學淵源的。
張道陵既然立定志向,就想辦法弄到了一本《黃帝九鼎丹經》。不開玩笑,目前真的還有這麼一本《黃帝九鼎神丹經訣》流傳於世。開章就說:「凡欲長生,而不得神丹金液,徒自苦耳。雖呼吸導引,吐故納新,及服草木之藥,可得延年,不免於死也。」
練氣辟穀,張良學的就是那。在兩漢流不流行我不敢說,但至少是文獻上有的。但這本丹經就跟你說,那只能幫你活久一點。想要不死,還是得有神丹。
根本劃時代奇書好咩。
再往下一看,「欲合神丹,當於深山大澤,若窮里曠野無人之處,若於人中作之,必於高墻厚壁,令中外不見亦可也,結伴不過二三人耳。」
張道陵那是一個信了,隨即決定離開太學,前往內黃繁陽山中,開始了他的煉丹大計。
你說嘛,煉丹的方法都有流傳下來,怎麼後來的人都煉不成了呢?真的要科學踢爆,不是說說「原料都有毒大家吃了只會中毒」。煉丹如何困難繁複,《黃帝九鼎神丹經訣》也看得出一二,總之張道陵是煉成了。
那你知道丹有毒嘛,所以你猜張道陵服丹之後如何?
就是死掉了還用說。
只不過此死非彼死,一般生物是「被動死」,死了就沒了。張道陵服丹之後,卻練成了「主動死」的本領,死了還可以活回來的。
……充滿想像力的世界是很有趣的,科學家同樣需要充滿想像力的。
《神仙傳》給這本領記做「能坐在立亡,漸漸復少」。
坐在立亡是啥?老實說不知道,但中國佛教有個類似的神通,叫坐脫立亡。就是說得道高僧可以說死就死的。不過說真的啦,張道陵這個看起來像服藥休克,然後慢慢抗藥性出來就「漸漸復少」。
問題是,《黃帝九鼎神丹經訣》裡頭說,神藥吃下去還應該要有神通,駕馭鬼神諸如此類的啊。
張道陵算是相當有心的人,他其實就去找了。
「後於萬山石室中,得隱書秘文及制命山嶽眾神之術,行之有驗。」
注意到,他已經離開繁陽山了。
「天師值中國紛亂,在位者多危,退耕於余杭。」
是這樣,張魯基本活躍在西元190~215年間,不過普遍認為身為他祖父的張道陵,出生在西元34年。這個人設就是說天師道二代張衡,本身是張道陵相當晚年的兒子。
多晚呢?《神仙傳》說,張道陵五十歲開始修道,十年有成,聚眾收徒,然後決定「入蜀」。基本上沒意外,張道陵面對的中國紛亂,就是東漢鄧太后時期的羌亂。
剛好,鄧太后也是一個「極度不迷信」的執政者。
張道陵認為蜀人純樸,且多石山,是修練的好地方。多石山不是要去吞雲吐霧啦,大概就是他認為「多礦產」的意思。煉丹的材料基本都是礦物來著。
其實要注意到,張道陵雖然煉成了丹,學得了役使鬼神之術。但他自己比誰都明白,那不是真正的「神丹」。
也就在入蜀之後,他終於遇上了太上老君。
張道陵不像兩三百年前的茅君那樣,本是得道高人,所以太上老君一來也不是就頒獎給他。而是按照他的資質專長,給了他真正的神丹煉法。
張道陵「依法修煉,三年丹成」,但他不敢服藥。他跟弟子說:「神丹已成,若服之,當沖天為真人。」
真人其實應該翻譯成「真正的人」。
要說起來很多哲學跟宗教都有這樣的概念,或許是因為原罪,或許是業,人才退化成現在的樣子。這種概念,也跟「古文明外星人」說能夠很好的結合。
張道陵其實也相信,天上有一個「朝廷架構」。他不願意馬上成為真人,就是認為自己「沒有功勞」。
你上了天庭也只能當弼馬溫(誤)。
人家天師是認為應該要先幫助人間的黎民百姓,上去報到才能俯仰無愧。
這話是跟弟子說的,不過老君要知道他的心意也不怎麼難。既有此大志,老君就派了「清和玉女」來傳授張道陵神功了。
張道陵又修了三年,「能內見五臟,外集外神」。
「乃行三步九跡,交乾履鬥,隨罡所指,以攝精邪。」
這我知道,就是所謂的「腳踏七星步」。
更重要的是,你猜猜張道陵討伐的對象是誰?
六天魔鬼。
「戰六天魔鬼,奪二十四治,改為福庭,名之化宇,降其帥為陰官。」
看上去很像鬼話連篇,不過我們接著讀。
「先時蜀中魔鬼數萬,白晝為市,擅行疫癘,生民久罹其害,自六天大魔推伏之後,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
說到六天魔鬼,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反而是「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吧。織田信長用這個稱號,本身就是佛教的概念,是「六欲天」的第六,他化自在天的魔王。
東漢之前,基本上中文沒有在用「魔」這個字。這個字就是唐代之後盛行,也有人認為本身就是音譯梵文的Māra(魔羅)。
張道陵的這段故事,讓我相當有「印度人於東漢時期大舉入蜀」的感覺。
稍微看一下,西元一世紀末,正是印度貴霜帝國崛起,開始征服四周的時期。
天底下可不是只有中國人碰到戰亂才發生大移民的現象。
更有趣的是,張道陵入蜀之後,本來是在鶴鳴山修道。與之相接的「霧中山」,則是西元74年,印度僧人摩騰、竺法蘭建普照寺傳佛教的聖地。
普照寺是目前已知,中國第二座佛教寺院(第一就洛陽白馬寺)。
如果用張道陵生於西元34年的說法,那他入蜀大約就是94年,當時佛教入蜀已有二十年,「蜀中魔鬼數萬,白晝為市,擅行疫癘,生民久罹其害」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張道陵把他們驅逐西北,老實說也沒多遠。雙方立誓的石碑,據說就在青城山,成都西北而已。同樣的,後人傳說,張道陵便是在青城山羽化成仙。
想像一個宗教領袖,聚集了成都人對抗外來的民族,最後鎮守在交界處過世。不論張道陵有沒有神通,他對於成都一帶的人們來說,都是無庸置疑的活神仙。
但我還是要強調一下:六天魔鬼為害是「天師道」的說法。就算蜀中當時真的有天竺市鎮,講真能維持數十年也不會是大家衝突很激烈的。
他們可能帶來新的宗教,新的文化,同時也侵害到既得利益者的權益。
蜀中豪族跟這些人說話,講利益,隨著文化語言差異的溝通困難,想要更換「在地黑道」,也很正常不是嗎?
天師道就此取而代之?根據《張魯傳》的說法,那是「雄據巴、漢垂三十年」。
妙哉。
妙在「張衡失蜀,卻得巴漢」。
這中間又有甚麼樣的故事呢?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