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陌生環境的貓咪,面對陌生人、氣味、聲音與其他動物,往往處於長時間高壓狀態。長期壓力不只影響行為(躲藏、食慾下降、不理毛),還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與危險的快速減重。而這樣的現象,在收容所尤其嚴重!
於是他們找了23 隻剛入所的健康成年貓,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籠內放置紙箱供躲藏;對照組沒有紙箱。
每隻貓咪觀察 12 天,評估行為壓力指數(Cat-Stress-Score, CSS)與體重變化。
結果發現,有提供紙箱的貓咪壓力下降更快,第 2 天就達到穩定低壓水準;沒紙箱的貓咪要到第 9 天才達到一樣放鬆的程度。
不過,幾乎所有貓咪都在兩週內減重 5% 以上,紙箱組雖然少一點,但差異不顯著。
至於收養率與停留天數,則不受紙箱影響。
重點解讀
因為實驗在收容所隔離區進行,適用範圍主要是「剛到陌生環境」的貓咪,尤其是需要適應期的情況(如搬家、換寄養家庭、送到獸醫院住院等)。
從這個研究可看出,紙箱能在短時間內減輕牠們的行為壓力,加快「感到安全」的速度。
但是,單靠紙箱無法防止貓咪在新環境中常見的體重下降,因此在適應期仍要監測食量與體重的變化。
給飼主的啟示
如果你的貓主子剛到新環境(搬家、寄養、領養新貓進家),提供一個可以完全躲進去、至少有兩個出口的紙箱,是低成本又有效的減壓方式。
不過,記得搭配充足的食物與安靜的環境,並觀察牠的進食與體重變化。
後記
因為這個研究採用每天 20 分鐘的錄影觀察,以掃描取樣法評估壓力指數(CSS),但並未記錄貓咪實際使用(包含進入紙箱的頻率與停留時間以及「在紙箱旁邊」的時間)。這使得推論存在兩個缺口:
使用行為缺失:我們無法確定壓力下降是因為貓咪常進箱休息,還是紙箱的存在本身(如遮蔽視線、改變空間結構)就足以降低壓力。
忽略安全區延伸:對貓咪來說,紙箱不只是內部空間,箱旁的「安全區」也可能提供遮蔽、熟悉氣味與心理安慰。所以,不能只記錄「箱內」而忽略「箱旁」。
建議在每次掃描取樣時,除了 CSS 之外,標註「箱內/箱旁/遠離箱/不可見」,以統計紙箱核心區的使用比例。
或許也可以考慮調整攝影機角度、或在紙箱上開小孔,輔以小型攝影機,減少觀察死角。
如果預算許可,可考慮使用紅外線遮斷、壓力感測墊或 RFID 頸圈,精確記錄出入時間與停留秒數,並區分箱內與箱旁的使用。
分析時可將「紙箱核心區使用比例」作為自變項,檢驗它與 CSS、體重變化的關聯,以釐清紙箱減壓的真實機制。
我家的貓咪們也很愛紙箱,不過他們會把紙箱抓得爛爛的,弄得到處都是,所以後來就不給他們玩了。很有趣的是,以前我的一隻貓,還會躲在紙箱的一邊,等其他貓在另一邊的時候來個突襲!

圖片作者:ChatGPT
參考文獻:
van der Leij, W. J. R., Selman, L. D. A. M., Vernooij, J. C. M., & Vinke, C. M. (2019). The effect of a hiding box on stress levels and body weight in Dutch shelter ca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14(10), e022349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23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