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六集動畫追完了。是我最喜歡但又最不想看的類型,每次看完內心都會百轉千折,好痛苦XDD
我一直覺得創作的精義在於節制——重點不是作者說了什麼,而是他選擇將什麼隱去不談。《章魚嗶》作者的敘事功力非常強,透過簡練的鏡頭語言交代出大量的資訊,同時割捨掉一切不必要的情節選項,將故事一路快速推進到終點。
這體現在,故事裡的幾乎每分每秒都是有意義的。比如第五集小靜見到爸爸那裡,一個戲劇張力極強的段落(本土劇可以拉扯一整集),作者只用三十秒就交代完全部,克制到讓人覺得「真殘忍」的程度。而反過來作者卻願意花可能十倍以上的劇情,去描述智障章魚的幼稚思考,我覺得這是因為,作者非常清楚自己想表達些什麼。這是第一點「聰明和快樂的反差」。不是說愈聰明的人就愈不快樂,而是聰明的人會用各種方法去彌補自己的渴望和匱乏,甚至用醜陋、不擇手段的方式;但現實會告訴他,人在自身巨大的慾望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無能。而來自快樂星的智障章魚,他的快樂僅僅只要單純的玩耍就足夠了。
第二點是那個小男生東說的,「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純粹的好人和壞人」,所以哪怕是故事裡面最糟糕的角色,我們一樣能看到他們軟弱、痛苦、不得已的一面。第三點也是這整部作品給我的感受,「人要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才能真正開始活著」。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基本上我們可以在多數的故事裡分辨出好人和壞人;又因為要帶入主角,所以基本也只呈現主角方的想法。但《章魚嗶》既展現出充滿惡意的行為,卻也往往「多此一舉」的,去呈現他們的苦衷。(話外音:怎樣,以為有苦衷就可以被原諒嗎?)
霸凌、毆打,甚至是報復,「我都已經這麼痛苦了,為什麼還要在乎你的感受?大不了一起毀滅吧。」每一個處在家庭破碎邊緣的大人和小孩,他們都在用力咆哮著,因為被傷害所以也用力傷害別人,內在求而不得的強烈匱乏感讓他們抽痛不已。他們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們是痛苦的人。
他們是「在內心渴望呼喊愛的野獸」。他們大喊著,為什麼你不愛我、為什麼沒有人愛我,痛苦佔據了他們的一切,也主導了他們的行動。但這不代表他們沒有愛、沒有內疚,只是這些感受往往很混亂地被雜揉在一起,發現始終搞不懂以後,當下的感受就會決定一切。
所以會有毒打女兒發洩情緒、同時輸出情緒暴力的媽媽,也會有哭著對女兒說對不起的媽媽。他們痛苦地指責自己,訴說自己有多沒用;也憤怒地指責別人,怨恨其他人為何總是辜負自己的期待。終其所為,其實都只是在講述,「我好痛苦,為何世界不能變成我想要的模樣?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好。」
然而一點點之後還有一點點。不只是因為慾望是無窮的,也是因為,匱乏感永遠不會消失。被匱乏感所驅動的人,永遠不可能滿足,他們只會活在挖東牆補西牆的錯誤期待裡。
「人要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
章魚嗶是個有超能力的外星人。它可以隱身、飛行、回溯時間,理論上它是無所不能的。所以,那些痛苦、求不得,不也就都有辦法解決了嗎?老實說這些英雄電影都有演過,但《章魚嗶》並不想講這樣的故事。
它說,「時間回溯」的道具會被毀壞;它說,生命消逝了就不會再回來;它說,人類的想法是外星生物不可能理解和明白的。它的所有手段最終都會回歸到它的無可奈何,終於它放棄了,放棄拯救這個誰或那個誰;然而當它放棄去追求內心的happy ending,最後的結局卻意外的還不錯。
小靜和茉莉奈在一起大哭以後,有了相互理解的支點——分享痛苦本身就很有意義,因為這是人終於能放下防衛、接納自己的時候。而溝通之所以有用,是在表達的過程中,彼此不攻擊、不忽視、不反擊,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極簡單的事情,只是多數人不願意而已。
在實務上「什麼都做不到」的章魚,在它承認自己很笨、很無能、永遠都幫不上忙以後,卻又會發現它其實做了很多。究其原因,是因為「存在就有意義、就有價值」,能夠提供陪伴、作為被傾訴的對象,見證看似不堪、空無一物的自己仍然存在,對那些內心充滿傷痕、築起層層圍牆的青少年來說,已經是僅剩的支持了。
而章魚嗶讓我們看見,人並不總要為這些求不得而活。但痛苦的一小部分會被經驗為全部,人總是會鑽牛角尖,就是一定得要那個自己得不到的,曾經美滿的感情、曾經和睦的家庭,總是想著「如果再多做一點什麼」、「如果當時這樣/不這樣」,我一定可以改變結果。對,maybe yes,但還有一種答案是,也許你做了再多,結果也無法改變。就像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就像是死亡。
只有去接受「也許我什麼都做不到」,不再對著痛苦閉目吶喊,生活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霸凌的女孩茉莉奈始終糾結於痛苦,但傷害他人並沒有讓她因此好過一點;當她接受現實,「我有一對不合格的父母,而他們大概會離婚」,她也就收穫了一個可以分享心事的朋友。當小男生東終於放棄「一定要達到媽媽的期待」,他也才從「付出再多努力卻還是不夠」和無止盡的手足競爭壓力中掙脫出來。
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讓我們接納生命中不美好的那一面,我們才能從「無止盡的匱乏」中掙脫,看見自己已經擁有、或者其實做得還不錯的部分。
「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思考」
看的過程我一直覺得,《章魚嗶》的故事有很強烈的童話/隱喻元素,非常適合用榮格的理論來分析;可惜本人對榮格的理論並不精通,只能想到什麼講什麼了。
章魚嗶是個非常有趣的角色。他在故事中是特殊的,除了他以外的角色全部代表陰影,象徵著壓抑、否認和痛苦。章魚展現的,是「無所不能而又無能為力」——就像沈浸在幻想的孩童那樣:小孩總是在長大以後才明白何為現實,他們在幻想中能讓想像力無限飛翔,但現實又告訴他們其實弱小又無助。
換句話說,章魚嗶就是活在每個孩子內心的超人——把章魚嗶刪掉,這個故事其實才真正成立。被霸凌的小孩,在無人的森林裡決定反抗,殺死霸凌他的人;高中女孩殺死長期家暴、PUA她的媽媽。這裡面沒有超能力,只是他們內在的超人成功覺醒(或者說黑化?),決定放手去為所欲為。
其他角色都是陰影,但陰影其實蘊含強大的力量。最後兩個小女生的和解其實非常有意思,可能有觀眾會覺得這個結尾很倉促、莫名其妙,但我認為在意象處理上它做得非常成功。
它傳達了,用內在的超人(章魚嗶)去彌補現實存在的缺憾,是不可能的(對缺少手段的青少年來說更是如此);但如果兩個人願意很真誠地敞開心扉,那彼此就會成為對方強大的臂助。
因為內在的超人畢竟只存在自己心裡,他只對想像中的事是有用的。但同時想像也是強大的情感力量,它幫這些小孩學會適應糟糕的大人,幫助他們在殘酷的生命中存活下來。當它不再被痛苦綁架,反覆做著無用的努力,生命自然會為他找到出路。
而章魚嗶這個角色的經歷,也象徵著自性整合與「個體化」的歷程。從全能到無能,最後接納自己現在的樣子——我們看見自己的痛苦、自滿和慾望,看見自己怎麼在形形色色的因果中載浮載沉,單純地見證它,也接納所有的好和不好都可以是自己的樣子。可以是擁有超能力、無限輪迴的章魚嗶,也可以是智障無腦、不斷犯錯的章魚嗶,無物是真,但也諸行皆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