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孤男寡女》電影海報;僅作報導及評論用途)
在「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影展沒有放映的週間,突發一個想法,不如趁平日在家重看一些影展沒機會放映,但同樣好玩的銀河映像電影。《孤男寡女》由杜琪峯、韋家輝執導;劉德華、鄭秀文主演,鄭兆強攝影、羅永昌執行導演暨剪輯,一百年電影公司出品;獲得 2000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推薦電影獎項。本片目前在 iTunes 上面,花 15 塊新臺幣就能看一次,非常容易找到。若以職場愛情喜劇來說,要說《孤男寡女》是傳世佳作,可能也不為過。
商業電影需要有商業成功,我們可以說,愛情故事中兩條交纏的線,在《孤男寡女》問世之後,也正式是銀河映像「一手商業,一手作者」的兩條線。《孤男寡女》是 2000 年香港本地電影票房冠軍(3,500 萬港元),如今回頭看,這是銀河映像跨足大眾製作,挑戰愛情喜劇路線的轉折處,也是杜琪峯與韋家輝首次同時掛名導演(為商業服務,便在名義上平分拍攝/構思的作者性);同樣重要的是,這是鄭秀文做為一個出色演員的轉捩點,也是她與劉德華在銀幕組合上的開端。《孤男寡女》大獲成功之後,鄭劉二人不僅與杜韋再有多次主演合作:《瘦身男女》(2001)、《龍鳳鬥》(2004)、《盲探》(2013),兩人也常各自在彼此主演的電影中客串,好比劉德華主演《偷天賊中賊》(2016)或鄭秀文主演《花椒之味》(2019),兩人都反覆出現飾演對方伴侶;具代表性的,也有《無間道》(2002)裡面簡單但畫龍點睛的伴侶演出。
有趣的是,《孤男寡女》其實是改編電影,且前身就是劉德華與鄭秀文的聲音演出。1990 年代中期,香港的電台流行製作明星廣播劇,由影星與歌手和專業配音員合作演出,這個風潮在 2000 年代初消退,但眾多如今意想不到的銀幕組合,有些在廣播劇時期便有機會交手。1999 年,新城電台製作廣播劇《孤男寡女》,便由劉德華與鄭秀文共同演出。據訪談資料,電影創作的起源來自杜琪峯在汽車上的收音機聽到這齣廣播劇,轉手推薦給韋家輝,兩人都覺得故事清新,於是便著手改編,「有劉德華、有鄭秀文,場景是 office,不用想得太辛苦」。
《孤男寡女》故事單純,上司華少(劉德華)是公司的銷售經理,做事風風火火,但私生活風流成性;下屬 Kinki(鄭秀文)則是小職員,工作認真負責但情路坎坷。幾次波折下,兩人各自發掘彼此在職場八卦底下的另一面,感情默默升溫,另一位英俊的商業菁英 Roger(黃浩然)卻在此時介入,為兩人關係增添變數。簡單看,《孤男寡女》是 2000 年代流行 OL 愛情喜劇的前鋒,兩個形象各異的白馬王子為女主角爭風吃醋是基本架構,故事基礎有幻想糖衣成份,但韋家輝的故事炫麗、杜琪峯的影像突出,兩人在甜滋滋的商業喜劇中植入一定荒誕底色;角色越瞎忙,違反理性、無法阻擋的大勢(愛情)看起來就越耀眼。講來有點浮誇,卻有黑色電影邏輯。
電影的視覺設計首先是有趣的。電影前段尤重視這種表達,華少與 Kinki 在餐廳的場景中,一個小配件(戀愛御守)的轉移連結這兩個角色的關係,在兩人忙亂的有來有往之中,對白並不佔據主要工作,如果觀眾等待接收語言訊息,就會看不懂這場戲發生什麼事,這是杜琪峯電影常見的做法。我們在這場戲看到「鞋底黏東西」這個錯覺,交會出現在兩個角色身上,他們並沒有交換過這個概念,但是做為某種讓愛情能夠視覺示現的方式,導演讓觀眾看到兩個角色身上出現一定行為模式的「感染」,一個意象往後還會數次出現,不會落單。華少與 Kinki 的形象是兩極的,但兩極當中不斷反覆「重疊」,為《孤男寡女》製造持續的視覺趣味。
「我今天要放假、我今天要放⋯⋯」角色部份,鄭秀文飾演的 Kinki 特別具主導性,她神經質的性格佔據故事的主要篇幅(許多時候,我看這個角色失魂的樣子都覺得看到自己)。電影故事的進展,是看見 Kinki 在跟華少相處的過程中,慢慢把自己神經質的性格傳染給對方。鄭秀文的表演傑出,《孤男寡女》讓她同時提名金馬獎與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是愛情喜劇女主角鮮見的佳績。在 1992 年,她以邱禮濤《飛虎精英之人間有情》提名金像獎最佳新演員;在《孤男寡女》,鄭秀文的角色內向,與《飛虎精英之人間有情》當中彪悍的黑幫千金相去甚遠,也表現其演技多變。劉德華的部份,在杜琪峯的浪漫喜劇中,他似乎總有一點杜琪峯本人形象的投射,暴躁嚴厲、愛美食美人、懂紅酒雪茄,只有一點讓人總想不通,華少在酒吧點了一杯「黑牌加冰」,《奪命金》(2011)的黑幫也喝黑牌,威士忌為什麼喝黑牌?杜琪峯對黑牌到底有什麼情結?對我來說是個謎團。
劉德華的明星身份,還為電影提供另一個效果。電影後半段,隨著擅騎機車的情敵 Roger 出場,電影開始三番兩次提及劉德華在 90 年代的早期名作《天若有情》(1990),製造反差笑點。看到傳統「霸道總裁」形象的華少,因為不像情敵一樣會騎機車,開始頻頻孩子氣地破罐破摔,本身是種樂趣。另一方面,電影尾段出奇地使用一個非典型的機械神做法,是略怪奇地將戀愛御守的魔力,與《天若有情》的主角華弟(同樣由劉德華演出)鬼魂連結,讓華少能趕上最後挽回 Kinki 的救場。儘管我們不能排除這個「哏」多多少少有點便宜行事(坊間通說,《天若有情》導演是陳木勝,但實際上又是『監製杜琪峯拍的』),不過反向來想,觀眾都能接受 Andrew Garfield 在《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2021)救贖客串角色的遺憾,那看《天若有情》的華弟幽魂到處搭救無緣情侶,好像也是有點感人的成分。
黃嘉倩作曲、林夕作詞的〈感情線上〉,在電影中為隱身的命運、感染主題做了最後的有力一擊。林夕的詞應該要是文化遺產,而片中的 Kinki 手機鈴聲一直是〈感情線上〉的黃嘉倩譜曲(她同時為《非常突然》配樂,也是銀河映像的半部『愛情喜劇』⋯⋯),每次播出來,我們都實在是無法怪罪劉德華會暈船。電影中,由華少一直擺脫不掉的戀愛御守,做了一個十足的主題宣告,他前兩次想將御守丟掉,卻發現總有一陣超自然怪風會把御守吹回來,再接著,他主動將御守丟在可視的地上,想看看命運是否真的無法抵擋;最後,他成功丟掉御守,但他又想了想,然後笑著回頭,自己把御守撿回來。
「也許/上天的一對手/移動你與我的分寸/行前或留後/這對手/其實正要送我給你不要鬥」;是這樣的,正如電影最後索性不用心去營造什麼「三角關係」,只將黃浩然飾演的 Roger 簡化成一個「正確答案」。正確答案就在眼前,為何還要去選那個錯的?Kinki 是「回答」不出這個問題的,她只剩下「行為」。否定理性,是浪漫的基礎,但不見得是唯一結論,鄭秀文與劉德華的銀幕組合,在《孤男寡女》之後,還有多年杜琪峯與韋家輝提供的各種苦樂參半在等待。戀愛可能在一瞬間,但一個人能夠怎麼談戀愛,可以是很久的問題;比「人和命運」的關係更加長遠複雜,它是「人和另一個人」的關係。■
※※
孤男寡女/Needing You...,香港,杜琪峯、韋家輝,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