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夢,但多寡不同……夜間做夢的人,日間醒來,發現心靈塵埃深處所夢只不過是虛華一場;可日間做夢的人卻是危險人物,因為他們睜著眼行其所夢,使之成為可能。」
托馬斯.勞倫斯中校(Thomas Edward Lawrence,1888.8.16-1935.5.19),也正是您所熟悉的「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竭盡一切所能,隻手推動「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仿若中世紀圓桌騎士再踏冒險征途的浪漫情懷,勞倫斯,藉由大螢幕的示現,被推崇為近代中近東地區的鄉野豪傑之首,更是西元二十世紀西方戰場上傳奇不朽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出生於英國威爾斯特雷馬多格(Tremadog)的他,亦是不列顛帝國史上數一數二的民族英雄!
但偉大的原點,其實來自於愛爾蘭名門貴族的一場不倫戀情……
從不倫到不朽
作為「從男爵」(baronet)與家庭教師私奔出逃的愛情結晶,勞倫斯自小的天際線理應是帶些陰霾,可是他從不看輕自己的身分,反而積極向學。西元1907年,他順利取得英國牛津大學耶穌學院(Jesus College)的優渥獎學金,開始主修現代史;
隔年,生平頭一回的考古學行旅,勞倫斯不是探訪唾手可得的英倫古城,而是騎著單車,乘船過海,隻身來到法國,展開總路程長達四千多公里的古堡與古戰場巡禮,詳實了解昔日文史風采。
西元1909年,滿懷壯志的勞倫斯再度啟程,前往更遙遠的中東地區。他以徒步見學的方式考察過去十字軍屢次東征異教徒時所分別修造的建築物等設施;後來勞倫斯將多年的所見所聞整理集冊,附上筆紀、照片跟草繪圖,完成了畢業專題論文《西元十二世紀末期十字軍東征運動對歐洲軍事建築風格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the Crusades on European Military Architecture—to the End of the 12th Century),這篇精彩動人,前所未見的著述也讓勞倫斯以最優秀的一等成績獎畢業。
「醉心於中世紀的研究,是逃離英格蘭資產階級的夢想之路!」,雖然勞倫斯的兄長如是說,但白晝有夢的他,順利跨出了築夢踏實的第一步。
離開校園之後,勞倫斯沒有忘卻初衷,選擇以考古學研究員的身分回到了中東,參與開挖昔日西台王國(Hittites)迦基米施(Carchemish)遺址的工作。原本就精通阿拉伯語與中東文化的他,透過在地長住與各族群交流,慢慢跳脫西方教科書裡對此一亞洲殖民地的刻板範疇,也更加浸淫在中東獨樹一格的風土民情。
西元1914年7月,斐迪南大公(Erzherzog Franz Ferdinand)夫婦的遇害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引信,當時人已返國,在英國陸軍總參謀部地理情報分部服役的勞倫斯,由於是部隊裡少見的阿拉伯通與中東達人,所以即刻被調遣至英國統治下的埃及首府開羅(Cairo),負責陸軍海外情報單位的軍用地圖編製與對外聯繫的工作,畢竟除了歐陸主戰場之外,海外殖民地的資源掠奪(當時還不包含石油)才是列強們能夠永續維持霸權的定心丸。
同一時間,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作為親密盟友的夥伴關係,正式向英國、法國在內的協約國陣營宣戰,除了封鎖貫通歐、亞兩洲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通道外,並藉著穆斯林領袖之名,要求各伊斯蘭酋長國或部落一同發起「聖戰」,讓英國在中近東戰線陷入了海陸腹背受敵的窘境,連素來運兵有方的時任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都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嚐到了沒有補給跟奧援的空前敗仗,損失慘重,大軍被迫撤離,甚至邱吉爾為此引咎辭職……
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此可能改寫歷史軌跡的關鍵時點之下,英國開始有條件地鼓吹與支持「阿拉伯起義」(Al-Thawra al-`Arabīya / Arab Revolt)!
透過資金的援助與武器的供給,英國期盼以阿拉伯人為主幹的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能夠擺脫眼前伊斯蘭律法上的束縛,脫離土耳其人近五百年來極權統治的命運(土耳其人跟阿拉伯人都是穆斯林,但屬於不同民族),藉著帝國內部發起的自主革命,讓土耳其陷入內憂外患,自顧不暇的雙輸局面……勞倫斯,不列顛難出其二的中東專家,自然也透過身為英國駐中東事務大臣的聯絡副官身分,數次拜訪阿拉伯各氏族意見領袖,進一步提供許多寶貴且有力的作戰計劃,同時英方也慷慨給予阿拉伯人日後建國的承諾。
緊接著,攻佔紅海最大港口延布(Yanbu)、破壞鄂圖曼帝國修築的重要鐵路設施(漢志鐵路),乃至於是直搗帝國重要腹地,收復中東多個戰略據點,九次的激烈會戰,阿拉伯人連番告捷!其中功不可沒,起初還只以軍事顧問之姿隱身幕後的勞倫斯,他的大膽部陣、他的靈活戰術,甚至是對於沙漠地形的瞭若指掌,儼然就是中東人中的中東人,故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或是英國國內成為名聲響亮的風雲人物!「對抗老朽帝國的年輕男人!大衛與歌利亞的英倫版!」,媒體的讚詞。
「這是他們(阿拉伯人)的戰爭,我們只能幫助他們,而非為他們贏得戰爭!」
然而,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終告落幕,在德意志帝國舉白旗投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版圖勢力也跟著全面衰微崩解之際,勞倫斯,人們所頌揚「阿拉伯的英雄」勞倫斯,這才赫然發現:前幾年奉國家託付之責,捨命替阿拉伯人爭取自主、獨立的做法其實只是一廂情願罷了……因為對「白金漢宮」跟「唐寧街十號」的帝國舵手來說,「阿拉伯起義」根本就是一場精心打造的荒唐鬧劇,最終目的只是讓英、法等西方列強們坐享「收割」的福利!
西元1919年1月的凡爾賽宮,這裡是戰後討論國際和平新局的「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但原先英國所允諾,阿拉伯人得以成立一個統一的,以大馬士革(Damascus)為首都的阿拉伯國家……卻在談判桌上成為泡影,隨著部落之間的潛在利益衝突,以及英國跟法國高層的強勢介入,敘利亞交由法國託管(敘利亞國王被驅逐),伊拉克(英國將被驅逐的敘利亞國王改任伊拉克國王)、外約旦(今約旦)和內約旦巴勒斯坦地區(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帶)則在隔年受「國際聯盟」委任,逐一劃入英國託管的中東屬地。換言之,白種人掌握了波斯灣地區任命國王與各部族領袖的最高權力。
參考官方說法,英國、法國以戰勝國跟協助起義有功的姿態,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手中搶到了瓜分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話語權跟機會。但實際上,自視甚高的白種人根本不願意施予阿拉伯人或中東少數民族真正的自主權。說句白話,就是另一種惡劣、變相的再殖民(乞丐趕乞丐?我不把你們當人看!)……
人在凡爾賽宮現場做最終的斡旋跟努力,盛怒難以平息的勞倫斯,後來以遭到國家背叛為由,拒絕授勳,以及出任英國替他安排的各項職位,包括了坐擁高薪,如同沙漠帝王般的「中東總督」一職!
勞倫斯與奧德賽
西元1922年以降,以陸軍上校軍銜退役的勞倫斯,根據戰時的種種記憶,以及個人對中東的深厚情愫,留下了個人的自傳體回憶錄《智慧的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
以《舊約聖經‧箴言》第九章第一節的經文:「智慧建造房屋、鑿成七根柱子。」(Wisdom hath builded her house, she hath hewn out her seven pillars.)作為書名源起,從二十五萬字(初稿)、四十萬字直到十三萬字左右的定稿修正與持續增刪,勞倫斯在書中逐一介紹阿拉伯世界的著名七大城市,和多年來自己在中東的點滴過往,可說是軍旅生涯的足跡回顧,亦是探訪尋夢著的樂園苦路。(有此傳聞,勞倫斯有性受虐狂的傾向,尤其喜愛鞭打肉體之痛楚所帶來的歡愉。)
西元1925年,勞倫斯再次投效軍旅,加入英國空軍,擔任專門負責救援落海傘兵的快艇駕駛員;當然,閒暇之餘,他也與許多名人維持友誼,如邱吉爾、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龐德(Ezra Pound,絕不是詹姆斯・龐德,是美國著名詩人)。而藉由《智慧的七柱》之出版獲得豐沃版稅的勞倫斯,即使可以就此衣食無虞,但他不貪圖財富,毅然選擇將版權跟收益無私捐給慈善機構……又為了填補微薄的軍旅薪餉,勞倫斯開始接下翻譯《奧德賽》的書商委託案,不朽史詩在創造歷史者的手中一字一句予以琢磨,精練,是命運的交錯,更是跨越時空的對話。
經過了十年不問塵囂的平淡日子,西元1935年2月,達到法定退役年齡(46歲)的勞倫斯,正式從軍中退休。
從不朽到永恆
但是,
就在距離他光榮退役還不到三個月後,一日清晨,勞倫斯騎著摩托車準備要去郵局收發電報,當下也可能受邀準備代表英國政府跟希特勒私下討論國際情勢(傳言希特勒非常推崇勞倫斯解放阿拉伯人的志業)時,沒想到,在途中僅僅是為了要閃躲兩個騎腳踏車的孩童(有一說是馬車),結果勞倫斯與他的機車竟意外失去了控制!整個人更是重重地直接摔到地上!
更嚴重的是,勞倫斯是頭部先著地!
六天之後,西元1935年5月19日,征戰西亞黃土,立下諸多功績的沙漠騎士,勞倫斯就此戲劇性地因傷辭世……誠如史詩英雄的鎮魂宿命般,無法終老此生。
最後,僅以英國名相邱吉爾對於勞倫斯身後的評論,來緬懷此一非凡戰士:
「我認為他是我們這個年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我想我們再也不會見到同樣的人出現了,他將會名垂千古,他的名字更會永存戰爭史上……尤其是永存在阿拉伯的傳說當中!」
尾聲:
由彼得・奧圖(Peter O'Toole)領銜主演,大衛・連爵士(Sir David Lean)執導,倒敘式陳述勞倫斯一生沙場戰功的史詩級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主要參考《智慧的七柱》的內容加以改編,並於西元1963年的第35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大放異彩。本片除了勇奪七座主要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更是好萊塢影史上有關阿拉伯世界與中東題材的第一巨片。
吾友,此時此刻的您,有夢嗎?是黑夜的浪漫綺夢?還是白晝的壯志雄心?
「你是誰?」
「你是誰?」
「你是誰?」
勞倫斯沉默不語,騎著駱駝緩緩往前,身後,捲起了滾滾黃沙……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wrence_of_Arabia_(fil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_E._Law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