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Dway >
在投資的世界裡,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讓錢滾錢。」
意思是,當你賺到錢時,不要急著花掉,而是繼續投入市場,利用複利效應讓資產持續成長 📈。
然而,現實人生不是 Excel 表格,資產曲線不只是往上,而是會穿插著旅行✈️、家庭👨👩👧👦、興趣🎨、健康💪……等真實的生活開支。 那麼問題來了——當你在股市中獲利,或是領到一筆不小的股息,到底該繼續投入,還是該花在自己身上?花多少才合理?🤔
① 投資與生活,並不是「非黑即白」⚖️
許多人在投資初期,都會陷入兩種極端:
- 極端再投入派:幾乎把所有獲利再投入市場,不輕易花錢,認為每一塊錢都是未來複利的種子 🌱。
- 極端享樂派:賺到就花,市場只是提款機 🏦,結果本金長不起來。
事實上,投資與生活並不是對立面,而是可以互相支撐的兩條軌道 🚆。
如果你把所有錢都投入市場,卻從未體驗過資產帶來的生活品質,那麼投資對你而言只剩下數字遊戲; 反之,如果你把市場賺到的錢全花掉,不留任何成長的本錢,那麼你的財務自由夢很快就會破滅 💭。
② 我的親身案例:用股息完成一場歐洲之旅 🌍
剛好,今年我用一筆股息收入,帶著家人到奧地利🇦🇹與捷克🇨🇿旅遊。
我們選擇了跟團,總費用約 40 多萬元(包含機票✈️、住宿、餐食、導遊、交通等)。
這筆錢完全來自我持有 ETF 與股票的股息收入💵,並沒有動用本金。
在旅程中,我們走過維也納的街道 🚶♂️,看過布拉格的百塔天際線 🏰,品嚐了當地的甜點🍰與咖啡☕,也聽了一場維也納的古典音樂會🎻。
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趟旅行,更是一種「用投資回報改善生活」的實踐 ✅。
因為我清楚知道:本金還在,資產仍然持續生息,而這趟旅行就是資產帶來的「現金流紅利」💎。
③ 什麼時候該花?什麼時候該留?📊
我自己的原則是——花掉「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的一部分,而不是花掉資產本身。
舉例來說,如果一年股息是 60 萬,我會用以下的比例思考:
- 50% 再投入 🔄:作為下一輪的投資本金,持續擴大資產基礎;
- 30% 生活升級 🎉:旅遊、家人聚餐、健康檢查、學習課程等;
- 20% 彈性運用 🛍️:應急基金、興趣嗜好、偶爾的奢侈品。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 不會讓資產縮水,甚至每年都會因為再投入而成長 📈;
- 生活品質會隨著資產規模上升而逐步改善 💎;
- 心理層面更平衡,不會覺得自己辛苦投資卻一直「只看數字,不見生活」。
④ 如何判斷「花多少才合理」?💡
我常用一個簡單公式:
生活花費 ≤ (股息+被動收入)× 可支配比例
可支配比例因人而異,但對多數長期投資者來說,建議落在 30%~50% 📐。
例如,你每年股息+被動收入共 80 萬,那麼你每年可以花 24 萬到 40 萬在生活升級上,剩下的再投入。 這樣做的關鍵是——不讓花費超過「資產產生的可持續現金流」💵。
⑤ 投資帶來的不只是錢,還有時間與選擇權 ⏳
當你用投資收益支付旅行費用時,你會發現心境很不一樣 🌈。
不是因為旅行不花錢,而是花的錢來自資產自動生產的現金流,不需要動用工資、不需要背負額外壓力。
這代表你的資產,正在替你買「時間」⏰ 與「選擇權」🗝️—— 你可以選擇多陪家人、選擇去更遠的地方、選擇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 結語:投資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數字
股市賺到的錢要不要花,答案不是「要」或「不要」,而是「花得有節制,留得有策略」📋。
我的建議是:
- 永遠保留一部分收益繼續投入市場,讓資產基礎不斷擴大 📈;
- 每年劃出固定比例的投資收益,用於提升自己與家人的生活 👨👩👧👦;
- 把每一次的花費,當作對自己的投資——健康、知識、回憶,這些才是資產能帶來的真正回報 💖。
今年,我用股息帶著家人走進歐洲的古老街道 🏰,也同時讓我的資產繼續在市場運作。
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感——生活與投資並行,錢不只是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