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Dway >
你是否也曾在週一早晨問自己:「我為什麼要上班?」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有過疑惑,那麼這篇文章,寫給你。
🔄 把上班,變成為自由鋪路的起點
很多人討厭工作,是因為「工作變成了目的」,而不是工具。
但真正聰明的做法,是把現在的工作當成「為未來不工作」的手段。你可能會說:「怎麼可能?我薪水就那樣,扣完房租、帳單、育兒開銷,還能存什麼?」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更需要建立職場理財雙修的思維。
💡 Step 1|把收入當工具,而不是目的
👉 實例:我的學弟Kevin的故事
Kevin 28歲時月薪45,000元,沒有特別高,但他堅持每月提撥30%投入ETF定期定額,
他選擇像是【0056】這類高股息ETF,每年滾出股利再投入。五年後,他的資產突破百萬。
更重要的是,他開始用「投資回報」來思考未來,而不是「薪資成長」。
🔑 重點:不是賺多少,而是你留下了多少,並如何讓它長大。
🧠 Step 2|職場成長,才是加速器
很多人只追求投資報酬,卻忽略了:最能快速拉升你財富的,是你的主業。
📊 假設你每月多談成一次加薪、跳槽、轉職的機會,
只要年增薪資5萬元,10年就是多出50萬元本金可投入市場。
👉 實例:我自己過去的選擇
我曾在一間台商公司做到主管,每年平均加薪幅度達8%,
同時利用獎金投入0050與美股指數基金。10年下來,資產增長遠超想像。
🔑 職場不是為了「耗時間」,而是為了「換資源」。
💰 Step 3|打造「被動收入」思維
真正自由,不是辭職後什麼都不做,而是你擁有選擇不工作的權利。
🔄 打造這樣的條件,你需要以下三種資產:
- 📈股息資產:像是0056、00878等ETF,每年穩定發股息。
- 🏠出租收入:購置小坪數投報穩定的不動產,作為現金流來源。
- 📚知識變現:像我現在寫文章、開講座、顧問諮詢,將經驗轉化為收入。
👉 實例:一位50歲提早退休朋友的分享
他每年靠投資股利收入約36萬,租金收入18萬,加上數位商品販售,年收破百萬。
他笑說:「現在不上班,其實是因為我早就在上班時,為現在的自己做了準備。」
🛤 Step 4|設立一個「FIRE目標數字」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關鍵在於量化。
你需要設定:多少資產,可以讓我過上每月不靠工作也能生活的日子?
舉例:
- 你希望每月被動收入有 30,000元
- 假設投報率為 4%(如股息、租金)
- 那你需要的資產總額是:
👉30,000 x 12 ÷ 0.04 = 9,000,000元
這就是你的財富自由目標金額。
🔖 重點是:你一旦有了這個目標,你的每份工作收入、每筆加薪、每次儲蓄,都會更有方向。
🎯 結語:別讓人生只是「被工作推著走」
我們都要工作,但我們不該只為工作而活。
如果你能把「現在的工作」看作是「通往未來自由」的跳板, 那你每一份努力、每一筆儲蓄、每一次思考,都是在為未來的自己鋪路。
📌現在工作,是為了未來不被迫工作。
📌不代表你不能工作,而是你有選擇要不要工作。
💬如果你喜歡這類實戰理財與職涯交叉的內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
🔐我也會不定期分享自己實際的投資配置、對帳單分析,讓你看到真實的操作邏輯。
👉讓我們一起,不只賺錢,更要懂得掌握自己的人生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