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2-13號環島的11天,有2/3的時間都在騎自行車,其他時間不是看書就是看電子報,或是與室友聊天。當時收到多米的電子報,帶給我很多的啟發,與大家分享~
本篇內容是由我個人整理與撰寫的心得,單純分享~
建立原則
- 人的97%的行為在7歲前就編寫好-原始家庭影響。
- 信念→95%行為被潛意識影響(編碼),腦子沒醒過來身體已經動作了。
- 改變行為→從編碼下手→改變預設信念
原則:主動挑選+加以強調;X不能違背的信念
- 行為和價值觀的標準,像是戒律。
- 你全心認同且無條件遵守。
- 好處:幫自己能快速做判斷。一方面做決策不糾結;另一方面降低與他人溝通成本。
- 少了原則→陷入內心爭扎-反覆思考不斷徘徊,到處找答案無法果斷行動。
- 原則是用來堅守,而不是用來靈活打破的。
- 有原則做事輕鬆簡單,打交道也是如此。
- 彼此的邊界感和底線就會清晰,提高篩選條件和降低溝通成本。
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只要利益夠大,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邊界感
- 沒邊界感的人,別人會隨意對待他、侵犯他。
- 事事看別人臉色,處處討好他人。
- 你不能決定自己是誰,就會由他人來決定。
- 學會拒絕說「不」。
-如何擁有邊界感-
- 別人做某事讓你生氣-原則發會作用(藏在心裡而沒看見)
- 痛苦+思索=建立自己的原則
心得
我是一個容易受外界影響的人,面對問題時經常陷入猶豫不決,做個小決定對我來說彷彿經歷一場內心拉鋸戰。
在人際互動中,我時常習慣性地回應別人的請求。只要朋友或同學找我幫忙,我幾乎不假思索就答應,內心卻逐漸堆積壓力與不滿。儘管心裡不舒服,我仍選擇壓抑情緒、避免衝突,讓這些情緒像石頭一樣壘在心上,越來越沉重。
我有一件深刻的經歷:某次同學詢問課業問題,原本只是簡單的資料填寫,但他不斷追加細節與問題,最終佔用了我整整三十分鐘的寶貴時間,打斷了我原本的安排。那次我真的感到非常懊惱與煩躁——我的時間被不重要的事消耗殆盡,只因我無法說「拒絕」。
為了找出背後原因,我開始閱讀書籍與文章,試圖釐清情緒的源頭。答案呼之欲出:我沒有原則。
正如作家多米所說:「沒有原則與邊界感的人,容易被他人任意對待與干擾;你不是你自己,而是讓別人來定義你是誰。」
這段話讓我深受震撼,也開始意識到——我必須為自己建立清楚的界線。從那些讓我痛苦的經驗出發,建立原則:
- 保持專注環境:透過戴耳機、去書房或咖啡廳工作,刻意與熟悉的人事物隔離。
- 掌握能力邊界:只接受在自己能力與專業範圍內的任務,不勉強自己討好所有人。
- 培養開放思維:學會不被批評打倒,接受每一種聲音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可能性。
……
在實踐上,我開始主動創造不被打擾的空間,例如切換手機為勿擾模式、關閉即時訊息通知,集中 2–3 小時專注完成一件事,而不是花2-3小時同時做好幾件事情。
現在,當有人傳訊息給我,我不再立刻回覆,而是視事情的重要性與時機,選擇適當回應的節奏。最重要的是,我開始練習「守住自己的原則」,不再讓他人隨意侵犯我內心的界線。
配得感
——內心相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這件物品,或能做成這件事。
沒有配得感的人,心中會有「前提條件」-我得達標我才有資格……
- 配得感可認為是你的「自信指數」-隨著「你想要事務的門檻」和「自身條件」浮動。
- 配得感低的原因:打壓式教育、來自童年的不幸、原生家庭的觀念。(延伸是「自我允許」的問題,也是信念問題)
- 賺錢可以多,但花錢費不需要這麼多-不好的影響不敢花錢
- 花費不高→慾望就低→不想賺更多的錢/夠用就好
- 提升配得感方式:先讓自己做過一次(實際做到過)
沒試過→沒經驗→沒自信(死循環)
- 價值觀跟經歷的事情綁定→第一次要破格的允許自己。
- 要賺大錢→要花錢突破內心的限制→提高自信度、提升眼界。
- 配得感高→早做過很多次,對自己不會懷疑。
感恩
潛台詞:「你已經擁有」,得到「過」自信就會增加,配得感也會增加。
練習感恩,自己值得擁有。
配得感機制
- 你想要的東西
- 一個評判員
- 評判標準
標準:是由小到大所累積的信念,標準是世俗諸加給你的。
- 有經驗→做到過→有自信→配得感高
- 沒經驗→沒做過→陷入內耗、被恐懼折磨
- 允許自己,是自己的事;不用給自己設下門檻,或走別人的規則上
- 有前提是錯的
三種測驗方式
- 你對金錢本身的看法如何?
好的/壞的/中性的?
- 你為了什麼目的而賺錢?
你有想要的東西?還是預防破產而賺錢?
要停止貧窮行為:如果看到喜歡的東西,因為價格高卻讓你認痛放棄。這是降低自身價值的行為。
花錢買體驗,真正滿足慾望。有滿足慾望、有平常心態就會覺得高價的東西也還好。
- 你能想像自己有很多錢嗎?
——衡量當前的狀態打評分、劃出界線。衡量當前的金錢觀。
用觀察者視角-看自己,本來就值得擁有。
艾瑪舉迷子喻的故事:
有一個地主的兒子,意外走失,後來在外面做了很多年的乞丐。有一天,乞丐來到一個大房子,美輪美奐的,看似是大戶人家,結果一看到這個地方,他就覺得自己不配,打算離開。但實際上,地主就是他的父親,一眼就認出他了。本來是想讓他接班的。但由於兒子內心有強烈的不配感,所以父親只能先安排他做挑大糞的工作,給他高薪,再慢慢讓他做一些管賬的工作,逐步交接企業的事務。最終,這個兒子才慢慢接受自己值得擁有這一切,承認自己是地主的兒子。 用旁觀者看,兒子不需要從頭做起,就能直接享受一切。
心得
我第一次聽到「配得感」這個詞,感到非常新鮮,卻發現它其實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的成長背景與作者相似,來自普通家庭,從小被灌輸「多賺錢、少花錢」的觀念。這使我在消費時習慣考量性價比,自然也避開價格高昂的商品,加上我對物質慾望不高,長久下來,生活支出始終維持在低水位。
這樣的思維也影響了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例如跟朋友出門時,我對好吃好玩的選擇常感到陌生、無法決斷,甚至會顯得不自在。直到大學有一群同學帶我接觸各種戶外吃喝玩樂,我才開始體會到「配得感」的提升來自於實際的體驗與自我允許。
正如作者所言:「唯有強迫自己去體驗,才能理解那份感受。不然只會停留在渴望,並陷入無法滿足的痛苦中。」
我尤其喜歡他提到:「想賺錢,得先花錢去體驗,這會拓展眼界並提升自信。」我也認為,花錢不是為了追求短暫快感,而是透過滿足慾望來感受生活經驗,並累積認知與自信。
例如,出國旅遊不只是消費,而是一種文化體驗;回國後的比較與反思,也讓我在與人交流時能自信地說出自己獨有的觀點。
即便現在,我仍常感到「配得感」不足,無論是面對吸引人的異性,還是高價商品,仍會猶豫不決。但我願意繼續練習,去感受、去允許。
回答測驗
- 你對金錢本身的看法如何?
我認為金錢本身是好的。因為錢是一種工具,在合法使用金錢的情況下它能使用在很多場景上,並且帶給我很多的視野、認知、價值觀的轉變。
而且,有了錢想要什麼就能擁有,不須要考量太多。
- 你為了什麼目的而賺錢?
賺錢是除了獲得到體驗之外,也能夠想要什麼就能擁有,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思考;在時間上也能享有自己得時光,不會因為沒有錢,犧牲自己時間為他人賺錢。
因此財務自由和時間自由是我賺錢的目的,所以我常常花大量時間投資在閱讀、運動、冥想、寫作,提升內在行為和外在表現。
我始終相信,「時間」的累積會帶來長期的回報。但前提是要投入隊的方向。
- 你能想像自己有很多錢嗎?
我曾經幻想過自己是有錢人,只是現在活在普通的家庭,享受普通人的日子。
自己有很多錢,我會拿去做體驗生活,滿足個人慾望的事情之外,也會拿去捐助對社會有益的活動。飲水思源,錢流的出去它也會流的回來。
然而,現階段的我會把錢拿去體驗人生,像是出國、騎鐵馬環台、泳渡日月潭,也會拿去投資錢滾錢,未來無顧慮之憂,偶爾也會捐助金錢給需要幫助的人。
PS.
- 多米電子報的內容偏向硬核的內容,需要時間消化,但我很推薦他的電子報。
- 想看我更多的文章,歡迎訂閱也跟朋友分享,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