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Fri.🌻《向日葵,與孤單畫家的背影》
我不太知道該怎麼準確形容,今天看到那麼多梵谷畫作時的感受。那是一種混合了記憶與空氣中光影交錯的情緒,像畫布上跳動的筆觸,也像心裡靜靜盛開的向日葵。從小,媽媽就經常帶著我們小孩去圖書館、美術館。那些靜謐的午後,成為我童年最柔軟的記憶。記得妹妹曾拼過一幅《星空》的拼圖,那幅拼圖至今仍放在家中,像是一種與藝術之間的無聲約定。
今天的行程,我們來到南法的聖雷米,拜訪梵谷曾住過的療養院。他在這裡住了一年,在病痛與孤獨中創作了約150幅作品。那是他生命的尾聲,也是靈魂最透明的時刻。
最後,他在37歲那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走出療養院前,我站在那尊孤單的梵谷雕像前,突然一陣沉靜湧上心頭。
“我們終究無法帶走任何東西,但只要活著,能夠創作、去愛、被理解,就是活過的證明。”
朋友問我:「如果一幅畫本身很好看,那麼是誰畫的真的重要嗎?原作和複製品的界線,有這麼關鍵嗎?我們真正敬佩的,不就是那個靈感的本身嗎?」
我聽懂了。我們所尊敬的,或許不只是畫本身,而是那份願意孤獨一生也要守住光的執著與信念。
行程的起點,我們曾走進金黃的向日葵花田。風吹過花海,花朵隨風搖曳,每一朵都像畫中奔放的筆觸。
我想,梵谷畫那些花時,也是在畫自己吧——一個明亮卻孤單、燃燒卻破碎的靈魂。
此刻的我,沒有畫作,卻有一顆願意記錄的心。我想,好好活在當下、留意每一道光線與靈魂的顫動,就是我能給世界最誠實的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