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著直到看不對方身影,再轉身而去。
離別時直直地目光,淺淺地微笑,說著:
「你走錯方向了。」目送著直到看不見彼此身影,再轉身而去。
親愛的解剖系文學女子:
妳覺得「低能量戀人」是 Z 世代的愛無能嗎?
「我愛你」,卻以慢速充電的方式經營日常。這樣的愛,常常只以傾聽來表達。
我理解,那是他的愛的語言。
例如在實體見面時,他會記得我想要的事、陪我完成想做的事、耐心等我、送上糾結長時間而錯過節日的禮物。 但落差依舊存在,有時我感到失落與沮喪。那天我甚至直白地對伴侶說出「被消耗」的感覺,好像是「被配合」得存在,當我在電話那一頭又聽到他僅默默聆聽,無分享慾的狀態時。
我知道自己或許聽起來很難搞,對於暫時分隔異地的這一年,相處模式更是容易因為「雲端模式」而不知所措,在安靜時,會對於通話時數的增加,感到不安,似乎要「善用寶貴時間」的壓力就隨之而來。
我們之間有吸引力,卻在「如何表達愛」上卡關。 於是我退讓、成全,給對方最大的自由。可心裡又會想: 愛,究竟該更濃烈,還是更樸實?
我發現,光靠「身心靈的情感連結」並不足以支撐戀愛。
因為朋友之間的交流,也能帶來滿足。 那麼戀人和朋友的差異,不就是來自更深的羈絆與親密互動嗎?
有人說:
「喜歡就是想要佔有」
但在磨合裡,我們試著調整自己,去包容、支持與坦承。 這樣,算是「愛」嗎?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裡提到:
愛的最高境界,是能承受孤單與分離。 我們正經歷這樣的拉扯。因職涯而異地,算是一種學習愛的過程嗎? 還是,這代表我們其實不適合?
我常想,戀人不必完全匹配。
愛最痛的地方就是分離──即使不是分手,也終將因死亡而分離。 所以我試著把情感分享給更多親近的朋友。 然而,對家人與伴侶,這卻更難。
因為「愛」總與「理解」與「期望」糾纏在一起。
在最親密的關係裡,人會把最真實的模樣交給對方:生氣、委屈、不堪。 久而久之,太過親近反而需要更多獨處。
我從家人身上學到:母親的情緒,我把它視為荷爾蒙的波動,為她安排獨立的活動; 父親的沉默,我理解成深思熟慮,試著鼓勵他實踐想法。 不再背負情緒,而是學會調整。
和美玉曾聊過:
「怎麼定義喜歡一個人?」
我回答:
「或許就是不排斥他的肢體接觸。」
這樣的人,才有機會成為伴侶。
很多人強調共同藍圖,但我卻覺得-不同領域的伴侶,更令人興奮。 就像多了一雙眼睛,可以看見更廣的世界。也因此,我在「安靜但長久的伴侶」身上,找到了讓心安定的力量。 過去滿溢的衝動,變得平穩。 我能一步步去完成挑戰,學會收放自如。
浪漫仍在,但理性與極端浪漫似乎和解了。
小牡曾和我分享泰勒絲的話:
"you should think of your energy as if it's expensive, as if it's like a luxury item. not everyone can afford it. not everyone has invested in you in order to be able to have the capital for you to care about this. cause what you spend your energy on, that's the day."
你應該把自己的精力想像成昂貴的精品,並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並不是每個人都曾為你付出和投資到贏得讓你去在乎他們的想法的本錢。你將你的精力放在什麼人事物上,決定了你的一天會是什麼樣子。
"it doesn't matter where you were. maybe you went to get coffee today, maybe you saw friends today. if you were obsessing over one thing that you saw, like you literally saw some guy called you"mid," and you can't stop thinking about it, dude, that's the day then. that's the night then."
不管你今天是去了哪裡,或許是去買咖啡或和朋友見面,如果你內心一直執著於你看到的別人對你的那一個評論,像是假如一個人說他覺得你很普通,你就一直不停地糾結於此,那這就是你的一天了欸!
這句話,我把泰勒絲最近發表TS12的短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
泰勒絲實現了自己最渴望的模樣,既堅強又柔軟。 女性最迷人的地方,就是百變。 或許有人稱之為心機,但我覺得在情感流動裡,百變是一種真誠,因為那代表我們一直在挑戰、享受、試錯、創作、磨合、啟發。
日千子對我說過:
「妳看待世界的方式很繽紛。」
這種特質,孤單卻也有趣。 會因日常而欣喜,因共鳴而失落。
我突然想起,我身邊這位安靜的伴侶A先生。他一直陪伴著我,不批判、不干涉,僅僅分享可能的資訊。愛,有時苦澀,有時甜蜜;有時淡淡的,有時轟轟烈烈。
或許,愛就是百變怪吧。
我們暫停了每天一、兩個小時的通話。
訊息欄寫道:「我讓他閉嘴了」、「下次我再修理他。」 我想讓 A 先生知道,我才不是依賴他的人,我自己就能處理擾人的事。 但同時,我也開心他能讀懂我的語言,用「想替我出頭」的心意回應我。 這種帶著小較量、孩子氣的互動,反而成了最自在的時刻。 因為在眾人面前,我們必須是成熟的大人,而在彼此面前,卻能毫無保留地輕鬆。 請原諒我偷偷放閃這件事。
浪漫仍在,但理性與極端浪漫似乎和解了。
your Aveline Mo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