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體來說
我用印象中的方式/回頭問你是否有帶傘 / 「印象中那裡有人。」 / 「印象中……」/ 我開始憑藉印象找你 / 卻看見你站在窗外的雨中 格外鮮明
《掙扎的貝類》這本詩集帶給我的感受跟平常讀到的很不相同。誠如後記所說,作者「用故事寫詩」的手法讓詩如同寓言,讀者能夠在故事間找尋人生經驗適合進入的切角,這樣類型的詩或許能夠讓歧異無限擴大,讓每個人的解讀相差甚遠,是很特別的閱讀體驗。
(某種程度上確實能夠達成他想要淡化自身的效果,讀起來不會對於作者的影子有太多想像。)
超現實與夢
幸好這只是夢中圖書館 /我遵照傳言 /把推車上的詩集 /全部推給夢裡回收紙的人 /果然馬上醒了過來 /臉孔暴露在早晨的陽光下 /一切都跟五分鐘前差不多 /除了手上握著一頁 /毫無印象的〈夢中圖書館〉
《掙扎的貝類》裡的小說詩大多具有超現實或者夢境的元素,作者經常透過抽換與譬喻帶來荒謬感,營造詩意與張力。例如多篇想像沒有什麼的世界,例如〈無法自殺的世界〉、〈沒有雨的人〉、〈不存在的東北角〉;或者是夢中或相關的景象,例如〈夢中警察〉〈夢中圖書館〉〈吃夢的人〉。
(特別喜歡〈夢中圖書館〉,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到後設詩
當然作者寫出故事的手法也不只這些,例如誇大某些現象,像是〈兩年前的煉乳〉裡的煉乳可以代指某個勾起回憶的物件,只是透過誇張地塗滿整座牆面來形容回憶地深刻。)
文中出現的意象除了夢,也出現大量海有關的意象,〈掙扎的貝類〉、〈魚類口譯〉〈豬肉餡餅灣〉等等都有出現;咖啡廳、雪的意象也是很常出現,基本上雖然說超現實地奇異,但又不會讓人感覺到跳脫至過遠。
喜歡/不喜歡之處
「就是這裡了吧。」 /我將鼻子放上 /堆滿廣告單的信箱 /這是你使用語言以前 /意識到嗅覺以前 /就學會的氣味 /你當然無法習得 /正如鯨魚無法吞噬海洋 /海洋無法包覆 /整個星球
我喜歡《掙扎的貝類》的點,首先是可以將詩裡面的畫面記得久,重看第二遍時幾乎都能快速回想出這個故事的畫面。一個個新鮮的架構與設定讓人在看的時候不太會感到膩,大部分時間荒謬的感覺也抓得好,同時又能感受到某些作者的隱喻。
以開篇第一首〈無法自殺的城市〉作為例子,是否是在暗喻「即使阻止了自殺的發生,但沒有解決根本行為,人類只是會用其他方式表達死亡?」這些在他世界觀下的思考讓閱讀過程有趣許多。
但我最不喜歡的點在於:當自身經驗無法相容時,就會單純變成一首首荒謬的詩。這大概是小說詩的雙面刃,加上詩很難在狹小的篇幅裡面真的完整架構出世界,會讓人留下很多疑惑(例如同樣在第一篇裡,就會讓人好奇那其他方式是否就能真的自殺呢?),不清楚作者想要傳遞的內容時,只能暫時歸類於單純地發散出想像力。
(這或許跟我尚淺的人生經驗有關,擺個幾年說不定會有所改觀)
另外不喜歡的地方在於夢裡的畫面這個手段用的過於多次,跟超現實相比,夢得處理會讓我稍稍有種偷懶感,製造荒謬感的手法到後期也相對近似,沒有初次看到小說詩的震撼感,也是我覺得可惜的地方。
加上為了架構出清晰的世界,詩句相對平鋪,也不太使用特別的迴行手法。詩意是出自小說帶來的張力,而非語句本身,對我來說有些可惜。感覺有機會讓行文間再更詩化一些,但這或許是有某種傳播度的考量?
總結
「這樣就好,」我輕聲說: /「讓我們於焉成為,」 /「自身的故鄉。」
總的來說《掙扎的貝類》是很別緻的詩集,但或許不和我的胃口。我更喜歡能直擊人心詩句,但在小說的載體下,即使被畫面震撼,但會需要用一些時間思考隱喻。(雖然真的有趣,也有些詩猜測到作者可能的意圖時會感到驚喜)
這本書可能也不適合一口氣看完,或許因為我總是會盡力地想出詩給出的畫面,就導致剛勾勒出一個超現實的世界後,下一頁又被大力地推翻。但或許對於平常讀小說的讀者而言,這會是一個進入現代詩世界的好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