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思考,這個時代的孩子什麼都有,但最缺乏的是陪伴與視野。於是我嘗試,在能給予的有限的資源與忙碌生活中,加一點點教育的想像與引導。
分享如何透過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進行學習活動
*目標展覽:你的好奇旅程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
展期:2025/2025/06/21 - 2025/09/21
*行前思考:
1.藝術家如何呈現自己的世界關懷。
2.我要帶孩子看什麼?怎麼看?如何讓孩子產出紀錄。
*操作:
1.行前預備:作者介紹+補充影片+蒐集資料。
2.參觀:紀錄聚焦主題。
3.回顧討論:模擬展覽+延伸議題討論。
4.學習歷程產出:記錄分享。
*展覽基本資料
▓創作者: 奧拉弗.埃利亞松
作者為冰島-丹麥藝術家,擅長運用自然元素,透過光線、色彩與運動,讓參與者更細膩的感知周遭世界。作品設計重參與者的互動,邀請大家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重新看見生活,關懷世界。
▓經典作品舉例
2014年,他將格陵蘭冰川的碎冰帶至哥本哈根市中心,隨後2015年在巴黎、2018年於倫敦再次展出此《觀冰》(Ice Watch)計畫,讓路過的民眾得以親手觸摸來自格陵蘭的冰川碎片,見證冰川融化消逝的脆弱過程。
▓行前影片觀看
小公視 下課花路米:全球暖化系列
https://www.ptsplus.tv/zh/programs/375bc81a-cc67-47c2-9264-f4c9016d0367
12位關心全球暖化現象的大人小孩,將兵分三路前往北極、帛琉、挪威三地,在暖化最前線,一探氣候變遷的真相。
*主題聚焦
▓主題一:冰河融化
展覽中關於冰山議題有兩處,分別為《冰河融化系列》與《冰河的最後七天》。
1.《冰河融化系列》照片中拍攝的冰川將消失一半。

2.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冰河越小,水珠越大,意為融化。

本次展覽提供之學習單設計十分用心且專業。其中一個設計是整張學習單攤開,即為一把69公分的量尺(如圖片中紅線處),因為按照目前冰河消失的速率,科學家指出2050年冰河融化會使海平面上升69公分。因此孩子可在家中尋找相對應69公分高的物品,具象化海平面上升幅度的概念。



*生活中的遊戲:冰塊模擬冰川融化

▓主題二:光影藝術


教學重點:光與顏色的變化。
1.在黃光房間中,回到黑白的年代
原因:我們的眼睛透過視錐細胞感知顏色,這些細胞對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敏感度。 當光線不足或光譜不完整時,會降低對某些顏色的辨識度,黃光影響了我們對顏色的感知,甚至在光線不足的狀況下,人眼會將顏色感知為黑白。
*生活舉例:在黃光下化妝,到日光或白光下卻成了大花臉的經驗。
2.三原色與顏色變化。
色彩三原色是指在色彩學中,可以混合出其他所有顏色的基本色彩。三原色是紅、綠、藍 (RGB),它們混合可以產生各種顏色,甚至白色。
*生活中的遊戲:透過水彩混色或不同顏色玻璃紙+手電筒,可做顏色觀察。


*補充資料 與 議題討論
(1)SDGS永續發展指標
永續發展是21世紀最重要的全球議題之一。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s包含17項核心目標,其中又涵蓋了169項細項目標、230項指標;涵蓋消除貧窮、氣候行動、教育品質、性別平等等重要議題,展現人類面對的重大挑戰與機會。此次展覽緊扣氣候行動主題。
(2)議題探討:人類世
透過地層中形成化石,讓數千萬年乃至數億年後的地質學家能夠立即辨認,形成了一種解讀時間的依據,稱為地質年代。孩子們熟知的恐龍年代,包含侏羅紀和白堊紀就是地質年代的名稱。
「人類世」 (Anthropocene) 是一個「尚未被正式認可」的地質年代概念,用來描述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的時期。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 於2000 年首次提出「人類世」的概念,強調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塑膠微粒、核彈殘渣石油煤灰,沉積於地層,成為地球的一部分。
儘管「人類世」的概念被廣泛討論,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 在2024年3月否決了將其正式列為地質年代的提案。 但我們應該思考,人類將什麼刻進了地球的基因裡?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