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是系列文章第二篇:接續品牌風格定調,來聊聊市場的真實需求。上一篇的連結也附上提供給需要的讀者參考—從針織設計到品牌打造:我的遠端工作半年記
今天,我想深入聊聊市場的觀察、痛點,以及我對未來的期待。如果你對服飾、包容性設計,或單純想了解這個市場有什麼新趨勢,歡迎一起來看看!
考慮到網路購物直面的是全世界市場,除了歐美的牌子外,也對台灣、中國、日本的市場做些調查。
加大碼服裝市場的概況

- 根據 Credence Research 的調查,隨著消費者偏好的不斷變化和時尚包容性的不斷增強,預計市場在預測期內將實現大幅增長。以 5.99% 的複合年增長率 (CAGR) 來看,預計到 2030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221.2 億美元的顯著價值。
- 目前 85% 的零售商提供大尺碼搜尋結果,但實際上只有 43% 的商品是大尺碼產品。
- 北美將在 2024 年以 41.3% 的市佔率領先。
- 中端市場佔主導地位,市佔率達 55%。
加大碼市場的挑戰
1. 市場術語沒有統一標準
有的品牌用「curve」標示,有的品牌用「plus-size」。另外,為了迎合多元市場提供「加大碼」,但說到底與大尺碼是不相同的。(並未針對大尺碼身材設計)
品牌間尺寸標準不一致對大尺碼消費者構成了重大挑戰,尤其是在網上購物時。缺乏統一的尺寸表和合身度差異會造成不滿,並增加退貨的可能性,從而阻礙回購率。
老實說,用從業者的角度來看,不同尺碼標示間的換算都會想到打結,要消費者購物前還得先「研究」一番的確不太直覺。

上下兩款分別是不同牌子,都是針對大尺碼客群,卻有不同的尺碼標示方式
這部份很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如何讓人可以更好的挑選適合自己的尺寸呢?
2.價位考量

在英國逛過Primark,衣服不可思議的便宜,生意也很好。
由於需要額外的面料和獨特的設計考慮來確保舒適性和合身性,大尺碼服裝的生產成本可能高於標準尺寸。
這些增加的生產成本通常會轉嫁給消費者,從而導致大尺碼服裝的價格上漲。對於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重大的購買障礙。
加上在纖細為主流的社會,胖女孩對自己身材的預期是變瘦,不一定願意花大錢買衣服。
3.時尚產業的認知與污名

由於傳統行業規範,一些零售商優先考慮標準尺寸,從而在服務不足的市場造成供應缺口。例如:某些尺寸僅限網路販售,在店內沒有實品可試穿。這種缺乏包容性可能會打擊消費者的積極性,從而抑制市場的整體成長。
儘管人們的認知不斷提高,但時尚界對體型仍然存在的偏見可能會對市場產生影響。
歐美市場的觀察
前面已經提過一些品牌對應多元身材的策略是將尺碼延伸到更大,如3XL。不過也許是考量到價位與需求,並不是每個款都有完整的尺碼選擇,產品頁中也缺乏大碼模特試穿照。

右下角的博主在部落格中分享非常喜歡Jenni Kayne的針織衫,然而我去看了商品頁只看到正常尺碼的商品照。
TORRID的尺碼號稱橫跨美國尺碼的10號到30號。雖然尺碼跨幅大,實際上是以加大碼為主要客群。這個品牌是用自己的尺碼規範,並在尺寸表中放上對應的標準尺碼與英吋。
為避免混淆,跟老闆討論後不會自創尺碼,但可以跟TORRID學習提供完整的尺寸表。

我很喜歡ELQUII有智能挑選尺寸的功能。它會依照消費者輸入身高體重、年齡、常購買的品牌、通常穿什麼尺碼來提供建議。
希望未來品牌發展穩定後也能導入類似的功能。

JAN 'N JUNE的風格是我的菜,款式偏基礎實穿款。細看它提供的尺寸表會發現算是加大碼的尺寸。可惜的是每個款不一定都有加大碼模特的試穿照。
我很喜歡它提供清楚的尺寸表,還有個可愛的提醒:Your size doesn't define you, dear.

台灣市場的觀察
亞洲市場想從自己身處的台灣開始。實際調查後其實有不少品牌是針對棉花糖女孩的。
也是這次才發現:無論什麼樣身材的女生共通點多少都有容貌焦慮、常會對自己不夠有自信。

中國市場的觀察
以京東、淘寶平台為例,他們以「微胖」來稱呼肉感身材,但從一些社交平台看到對「胖」的定義不同。
在100公斤的女生眼裡,微胖是在形容70幾公斤的人。即使是正常體型的女生,也常會覺得自己「胖」。
另外,店家雖打著大碼女裝的口號,但模特兒卻不能稱上「胖」;或是衣服尺碼不齊全。

下圖這家淘寶店有滿多地方可以借鏡的:模特兒狀態較真實、有拍出產品的氛圍感,清楚的尺寸標示,還有不同體型的試穿建議。

中國市場的總結
- 對「胖」的界定不同,顯現在尺寸的標示較曖昧。
- 消費者期待真實的評價而不是刻意修圖的產品照。
- 沒有針對大尺碼做設計和選面料,只是放大版型(每個人有肉的部位不盡相同)。
- 除了辣妹、度假風,期待看到多種設計風格,可適應大部分的場合。
- 審美的偽命題:例如「顯瘦」、「修身」與大碼互矛盾。
日本市場的觀察
A HAPPY MARILYN是專門做加大碼的日本品牌,尺碼甚至做到10XL,除了銷售服裝外,官網也提供不同場合或身材的穿搭建議,會讓我覺得品牌很有親和力及用心。
基本款價位與UQ差不多,也是用提供各式顏色選擇的銷售方式。這讓我思考是不是有些消費者穿到喜歡的款式會選擇包色呢?
也可從此網站得到大尺碼女孩的穿衣回饋,我覺得挺棒的。跟在前公司的品牌回饋很接近:以上衣來看,消費者不喜歡穿起來胸部和上臂的部分太緊,或是因為胸部有肉,身長穿起來會上吊。這些回饋也是未來我們品牌設計上可以注意的地方。
CLETTE的風格時尚、有女人味。而且這個牌子是針對加大碼女生做的設計,而非單純將尺碼加大。
從品牌官網的熱賣排行可以看出比起單純修飾身材,穿起來時髦有型也是消費者看重的。

全球市場的觀察
最後想提SHEIN,看到身邊不少人會從這個快時尚平台購物,聽到的評價不外乎是:便宜、流行、快速。
的確網頁上的選擇琳瑯滿目,且價格便宜得要命。也因客流量大,也可從網站上得到不少資訊:
平台注重消費者評價➜設立鼓勵機制獎勵回饋➜這個回饋同時也提供給潛在消費者參考
➜可以推論—1. 消費者期望看到真實評價 2. 評論也會影響到下單率(評價正面讓人安心下單)

在大尺碼的類別中,套裝佔據熱銷排行榜前五名➜消費者期望看到搭配的建議

先不評論商品質感,SHEIN的平台做得很完善,有透明的評量規則。也從平台內容推敲出消費者的購物準則:款式要時尚且易於搭配、注重性價比、穿起來的舒適度等細節。
加大碼市場的破口
其實無論是什麼風格或是客群的服飾品牌,最基本訴求就是要穿起來舒適。這也是我們品牌的最低要求。

快時尚品牌ZARA常被人詬病不環保,目前架上商品都會提到來自環保的原料
放大現有的優勢
1. 完整的環保認證
從目前市場觀察來看除了歐美市場外,亞洲的品牌很少要求環保認證,我認為這是未來的趨勢,也是目前我們已經有的優勢。

2. 完整的供應鏈與個人訂製
從已有固定配合的紗線原料、副料、特殊工藝(如電繡、印花、釘珠等),到自己廠內生產和出口已有完整的供應鏈,可以把關好生產製作品質,未來也可多線發展延伸出個人訂製。
3. 價格
相較來說少了發單外包的一層成本,產品定價上較有彈性。
對自己崗位的期待呢?

上篇有提到長遠來看是希望打造出品牌態度是——不是為了遮掩、迎合,而是因為穿上它的那一刻,感覺到舒適、有自信,像是喜歡自己的樣子。
目前能想到具體落實在設計的地方是注重在尺寸、圖樣上,針對大尺碼的客群做細節的安排。例如:緹花的縮放、前片穿起來不上吊等等。
針對日常易搭配性的款式下手,同時開放嘗試各種風格測試市場反應。
後面如有機會,可再分享設計的成品。
感謝讀到這裡的你們。你們對加大碼服飾有什麼期待?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