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正確的調整二聲道系統,唯一的方式就是多聽優秀聲場的現場。
PA不是自然聲,而是為了「每個人都聽得見」的工程技術。
音樂廳的古典演出,是樂器與空間共鳴的原音。
而PA系統(如演唱會、商演),是靠科技模擬出來的聲音。它的目標是:不論你坐在哪裡,都聽得清楚、夠大聲。
PA是一整套工程流程:
麥克風 → EQ → 延時 → 分頻 → 陣列喇叭 → 模擬空間感。
它追求的是語音明瞭、音壓充足、避免回授。
而不是空氣感、泛音結構、樂器的聲音質地——二聲道玩家才在意。
音樂廳設計 vs PA系統:聲音的根本差異
音樂廳是用建築本身「雕塑聲音」。

透過反射、混響、散射設計,讓聲音自然傳遞。像維也納金廳、鹿特丹 Doelen、東京 Suntory Hall、甚至歐洲教堂錄音,都是空間自己把聲音送到你耳裡,完全不需要擴音器。
反之,PA靠的是DSP人工模擬。空間不理想,就得「加工」補償。
所以PA的聲音聽起來常常乾、平、沒層次——不是你耳朵問題,而是它原本就不是為了聲音審美而設計。
兩種聲音哲學,根本不同:
PA:工程導向、量產清晰、為大眾設計
2聲道:美學導向、還原自然、為審美設計
音樂廳本身是聲音的一部分;PA,是空間不足時的補救。
或許有人會說:PA才能「校正」聲音,畢竟音樂廳每個座位聽起來都不一樣。
但這正是對聲音自然性與還原性的理解差異所在。
至少在現實中(除非露天、跨界演出),絕大多數古典音樂演奏家選擇:寧可保留真實差異,也不使用PA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