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邀約合作,圖/DIKA豚足姬提供

直播上宣布獲得文化部「本土語言流行音樂專輯製作發行補助」130萬經費支持
頭戴豬腳皇冠以香菜點綴,搭配茄芷袋紅綠藍三色的可愛蝴蝶結,對外宣稱自己是一隻5003歲的「豬」,致力推廣台灣文化。
個人勢台灣VTuber「DIKA豚足姬」YouTube訂閱數破十萬,去年曾一舉拿下第二屆金V獎 年度最佳女V獎 與 年度最佳原創歌曲獎。今年更是發起 《著味》台語專輯與3D化募資 至今已募得逾76萬贊助,並獲文化部「本土語言流行音樂專輯製作發行補助」130萬經費支持,成功激盪本土文化與VTuber領域之間的火花。
茄芷袋與筊杯,最在地的台V募資計畫

《著味》募資計畫及琳瑯滿目的台味募資商品
不只語言打破台V圈以華語和日語為主流的慣例,募資回饋品也與眾不同,囊括:筊杯、開罐器和茄芷托特包等應有盡有,充分呼應台灣辦桌文化的熱鬧風景。
募資看似樂觀順利,實際過程卻充滿挑戰。DIKA分享:「V圈觀眾對台灣文化認同感較低,普遍對台味或台語相對被動,真的是在燃燒生命,需要一直努力推廣。」即便現今市場競爭激烈,募資上架前身旁友人、粉絲態度悲觀紛紛勸退,DIKA和製作人Double仍果敢闖蕩。Double表示:「不試怎麼會知道,真的不行就承認失敗、道歉退款。」做專輯不只是圓夢,更是背負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進入大眾流行,推廣台語是追溯與回憶保存
當外國流行文化不斷輸入台灣,中國抖音歌、韓國K-pop與日本動漫歌等爆紅歌曲,洗腦旋律下的高傳唱度,短影音的病毒式散播,跨越年齡層成為幼稚園到高中校園內的熱門表演素材。相較之下台語仍面臨傳承弱勢,即便現今已有愈來愈多創作者投入,台灣文化卻仍時常被貼上俗氣且不入「流」的標籤,在流行文化中能見度相對低。
然而當近期台灣VTuber的台語相關企劃增加,其中不乏玩笑性質的台語歌回與台語雜談,將台語視為製造效果、笑料的工具「吃台語豆腐」,可能讓台語再次面臨被劣化與矮化的風險。
原先以台灣漫畫創作為業的DIKA,在創作時不斷思考台灣人的作品和文創的多重面向,經青梅竹馬兼V圈前輩希靈的邀約抱持嘗試心態成為VTuber,因形象和內容特殊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不久後即全職投入。雖然自認台語不好,但對DIKA而言推廣台語是她追溯故鄉與保存回憶的方式,就算不好也要努力去說。
結合那卡西和嗩吶,〈跤跡〉的麵線「芳味」

原創曲〈跤跡 kha-jiah〉,結合嗩吶與那卡西等元素,歌詞道盡出道心路歷程
兒時在中部鄉村三合院的台語家庭長大,常被父親帶去「那卡西」投幣式卡拉OK店,被迫聽台語歌,當時還聽不太懂台語的DIKA只覺得無聊,坐在一旁玩紙娃娃和畫畫,沒想到日後這些故事竟然變成她的創作養分。DIKA笑道:「後來才發現,原來小時候的環境已經跟台灣文化這麼緊密了。」
正如那卡西對兒時的DIKA來說非常無趣,過去她與嗩吶的連結,除了停留在宮廟刺耳吵雜與炎熱的感受,更是她不得不面對自身彆腳台語的可怕訊號,後來她才漸漸放寬心,體會傳統藝術的迷人之處。
獲金V獎「年度最佳原創歌曲獎」的台語歌〈跤跡〉就是結合那卡西與嗩吶,曲風壯闊彭湃,打破大眾對嗩吶只會出現在傳統婚喪喜慶場域的既定印象。歌詞從DIKA的經營頻道的歷程出發:「大鼎內底 麵線芳氣摻著芫荽/吸引著 我的心(趕)緊注意/巷仔內遮 只有這片土地芳味」真誠訴說出道心聲及對土地的深情告白。
V圈觀眾習慣日系曲風,〈跤跡〉推出後意外引發熱烈迴響,讓DIKA十分驚喜感動。「我覺得台灣文化有些東西太被貼標籤了,有點可惜,希望讓大家知道,其實台灣的東西很多、很棒,只是缺少信心。」DIKA認真分享。
〈菁鳴贛煉〉、〈註生〉中二搖滾、議題抒情,一定《著味》
V皮形象配戴香菜與豬腳,粉絲名為「麵線」,高階會員回饋是手作點心,被稱作「團膳系」VTuber,專輯名《著味》也出自台語,意思是形容口味對味、滋味好。不僅貼近觀眾對頻道「味道」的想像,更期待專輯能夠符合大眾喜好「合胃口」。

「團膳系」VTuber多樣化且色香味俱全(?)的香菜料理
DIKA從小喜歡張惠妹,聽爸爸唱那卡西,也看動漫長大,自覺宅又中二,不斷受到不同文化影響刺激,也為她帶來多變的創作風格。
〈跤跡〉外《著味》專輯內多是融合在地文化和頻道內梗、V圈用語的歌曲。像是:〈菁鳴贛煉〉形塑中二主題曲風格,回應與粉絲對DIKA究竟是「精明幹練」還是「精萌幹練」的有趣爭論;〈妻時武熙〉出自DIKA常和粉絲說「這台(胸部大小)只有 75C要看大去看別台」與後續粉絲創意,編曲融合台灣布袋戲與日本三味線元素,打造氣勢磅礡的日系民俗搖滾武將風歌曲;〈TAKAO〉則以台灣棒球加油歌風格為發想;〈註生 Tsù-senn〉則是專輯內少數慢歌,來自對高齡社會、虐童案等議題的關懷思考,意圖傳遞生命循環與守護的祝福。

3D V皮,《著味》豐富曲目融合台灣元素與各式曲風
流行音樂,作為本土語言文化傳播載體
申請文化部補助時已完成整張專輯demo,企圖心強烈,一邊玩鬧一邊認真寫歌,專輯製作過程他們也請教台文專家校正咬字發音,反覆來回溝通,以兼顧趣味性和語言正確性。
「商業音樂就會有人聽,我們絕對是最商業的。」Double舉例,台灣人聽日文、韓文歌未必得先理解歌詞含意而是聽感先行,希望透過串流平台打破國家邊界,藉由「抓耳」的音樂讓外國人對台灣歷史文化產生好奇與交流,有效推廣自身文化。
DIKA表示:「先把專輯做好,拚拚看金曲獎。」她也期待能夠在未來呈現更豐富的台灣文化面向,讓文化傳承在大眾心中更加厚實。

專輯中〈菁鳴贛煉〉一曲回應去年〈精明幹練〉聯名周邊商品(左)茄芷袋周邊設計(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