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親手結束一段兩年多的跨國友誼,不是轟轟烈烈的結束,而是意識到對方不再對這段關係有意付出心力後,我便封存原本的美好記憶,靜靜地把對方從連絡先刪除了。
或許真正地放下,是連刻意刪除對方的連絡資訊都不會想到要做,不過身為一個高敏感者,如果是對素昧平生的人或許很容易做到懶得刪除,但對於曾在心底留下深刻回憶的人事物便難以做到完全忽視,甚至要完全不關注對方也不太可能,只能透過靜靜地刪除讓自己的思緒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這樣悄無聲息地結束友誼或連結,在我個人20多年的人生中已經不是甚麼新鮮事,如果忽略不計茫茫網路世界中那些馬上斷線的一面之緣,在我有印象以來的互動關係中,幾乎都是我這邊主動斷掉聯繫的,有過轟轟烈烈喊絕交,也有過這種悄悄刪除的,而自己驀然回首過往那些高喊絕交的關係,過個一兩年大家沉寂一陣子,就又神奇地在網路上重逢,反倒是發現彼此不再有意維持聯絡以後,靜靜刪除才真正意味著畫上句號,而中間的過程完全沒發生甚麼驚滔駭浪的情節。
回到最近親手葬送的友誼,回想起來還真是特別不容易的關係,不曉得老天讓我投胎在台灣,然後在網際網路上遇到許多刻骨銘心的友誼,不是那些民主自由的國度,反倒是各種網路審查、沒什麼自由的國家,跟那些國家的友人相處時,免不了經歷過對方國家的網路大審查時代和疫情時代,慶幸的是彼此的友誼竟然撐過那艱難的時期,反倒是疫情結束了,對方國家也已經脫離所謂嚴苛的審查後,反倒友誼就淡了,而這個淡掉說來諷刺,恰恰發生在對方開始接觸了更加五光十色的世界後。
跟那些曾有過深刻印象的友人相比,可能我接觸的國家數目還真是不勝枚舉,甚至我自認為自己接觸的外國人對上台灣人的比例,早已可謂崇洋媚外的地步了,相較之下他們大多都還是主要跟自己國家的人接觸比較多。其實像這樣幾乎還是以跟自己國家的人友好才是人之常情,像我這樣跟多數台灣人都處得不好反倒才是奇葩的。
扯遠了,講起友誼的淡出往往在對方接觸了更豐富的人事物後,可能精力開始不再投注到舊有的網路關係上,或許是需求或價值不匹配了,因此有意無意地淡出。起初我對這個現象還會感到難過,失落的那前幾年正好也是我內核還不夠穩定,還沒給自己的人生找到明確定錨的狀態,可這次送走這段友誼後,我反倒認為自己鬆了一口氣——因為我終於可以完整地把精力投注在自己身上,然後去發展我想做的事,比方運動、兼職、語言學習和溝通技能等等,不怕現在不完美,只怕用各種焦慮拖延自己的步伐,我是複利效應的信仰者。
最後回顧自己曾經深度交往的友誼的母國,分別有中國、印度、白羅斯和土庫曼,都是和台灣的制度很不同的國家,神奇的是當我真正接觸這些國家的人們後,我不只覺得他們跟台灣很不一樣,同時也發現他們跟台灣神奇的重疊點。
至於重疊點是甚麼呢?我想之後再分別撰寫文章來說明吧。
Koan in Tai-lam@pm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