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崇高、浪漫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J.M.W. Turner 是英國數一數二具代表性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其作品主要展示於 Tate Britain。適逢 Turner 誕生的 250 周年,這次在台灣就能一次看到如此多這位「光之畫家」的真跡,著實令人非常感動。(TMI that nobody asked for: Turner 是筆者最喜歡的畫家✨️)

本篇心得將順著七大展區回顧展覽,是筆者的個人心得,並非專業的評論。Also, 標題原意指 "the sublime of nature and the echo of Romance",但寫完之後發現 "natural sublime and romantic echo" 也是個滿有趣的詮釋 :)

展區一:始於英國風景

儘管遊歷歐洲各國的經驗豐富,Turner 在英國風景上的成就可以說是奠定他直到今日都是英國標誌性畫家的主因之一。除了提升風景畫的地位及拓展技法的極限,他的作品蘊藏的美好及生命力,讓當時仍受戰事摧殘的英國人有了信心及精神寄託。

本區筆者最喜歡的作品是 Moonlight, a Study at Millbank。 深色創造出靜謐的氛圍,告訴觀者城市正在沉睡,但在一片昏暗之中,船隻和城市的輪廓仍隱隱可見。滿月的光暈非常動人,具有龐大而溫柔的感染力。小小的木星像是意外之喜,發現的那刻不禁會心一笑。作品本身不大但渲染力十足,帶觀者沉醉於寧靜的月夜。

圖片來源:Tate

圖片來源:Tate

在忘記哪一區的介紹影片有提到,早期的 Turner 和許多年輕、尚未出名的藝術家一樣,會畫英國各地的風景畫,賣給旅遊書製造商來賺錢。真是浪漫又有趣的小軼聞,好想看看那個年代的旅遊書。

展區二:走入山間

自然最令人敬畏的莫過於高山及深海。不過,Turner 畫筆下的山脈除了壯闊的峰谷,更多的是光線、天空與雲霧和山景交融出的獨特景致。誠如他所言,「光即是色彩」。

Light is therefore colour.

本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Nant Peris, looking towards Snowdon (?Nant Ffrancon from Llanllechyd)。Beams of sunlight 非常戲劇化地撒下,看起來輕盈而華麗,即使能看到後方的山景,依舊存在感驚人,more like columns of sunlight。本作視角精妙,讓觀者彷彿化身跋涉多日的探險家,在攀過多座綿延山峰之後在一處坡地眺望遠處,屏息於山脈的宏偉氣勢。

圖片來源:Tate

圖片來源:Tate

(總覺得這是奧林帕斯山)(不是)(這在威爾斯)

本作旁邊的字卡上提到,這可能是 Turner 將看到的景色輔以素描本上的素材(?)完成的作品。他的素描本有大有小,甚至有 5*5 公分這種神奇尺寸,小到可以放進口袋。他還自創一種 shorthand 讓紀錄更有效率,讓他有大量風景素材可以參考,對他邁入中老年後的創作至關重要。

展區三:歷史故事

在古典主義的風潮下,神話和聖經主題在當時備受歡迎。Turner 並沒有完全拒絕這種經典的美學,而是融入自身的風格,讓風景畫也能訴說歷久不衰的故事。

例如他的 Story of Apollo and Daphne。兩位主角看起來不疾不徐,除了從前景中的動物追逐略窺一二外,幾乎感受不到張揚的情緒。更有趣的是畫面上三分之二的光線與色彩變化。山谷以協調的色澤呈現日光照耀的模樣,左右兩側的天光變化捕捉光線的微妙差異。比起天神的風花雪月,他們身後壯闊卻低調的風景更引人注目。

圖片來源:Tate

圖片來源:Tate

本作字卡補充,為了使顏料更輕薄而速乾,Turner 使用透明油彩和凝膠調色油。除了對經典主題重新詮釋,他亦從別出心裁的媒材選擇中賦予經典神話的更多多樣性。值得一提的是,Daphne 和 Apollo 的故事本身即著重於展現自然力量,與本作的焦點相互輝映。

展區四:威尼斯:壯麗的城市

許多藝術家都有最受其啟發的城市,而對 Turner 而言,那必定是威尼斯。他被這天海一色的水鄉澤國深深觸動,造訪威尼斯三次,並持續繪製她的各種模樣。

Turner 畫了不少知名建築相關的作品,例如這幅 Venice - Maria della Salute。即便朦朧仍看得出他對細節的關注,而威尼斯系列作品中,筆者最感興趣的是他筆下的城市的變遷。他畫出的威尼斯風情萬種,兼具美麗與哀愁、神秘與清澈。究竟 Turner 畫出的是他看見的威尼斯,還是他想像中的呢?抑或者是他自己呢?

圖片來源:Tate

圖片來源:Tate

畫家對於眼前景色的詮釋和其個性、見聞及人生狀態都息息相關,Turner 留下摯愛的威尼斯的片刻同時,或許也將那個瞬間的自己永遠留在那裡了吧。

展區五:海上風暴

Turner 的作品中,海景畫佔了一半以上。這些極具爆發力的波濤、光影及水紋,最能讓觀者切身感受到人類在自然前的渺小。他總能捕捉到生動的美,讓觀者感覺到光線在海上靈動、浪花在海中嘻鬧,耳邊彷彿傳來海鷗的叫聲和碎浪拍擊陸地的重量。

這幅 Study of Sea and Sky, Isle of Wight 描繪的並不是驚心動魄的海難場景或是滔滔翻滾的怒海激浪。Turner 在前者的確得心應手並以此聞名,但筆者認為像本作這種無邊無際、天海一線的畫面,更能呈現他畫出的海洋之深、之廣、之美。海水、日光與天空的顏色都自然而美好,有限的圖紙似乎可以帶領視線無限延續,讓輕撫腳尖和輕拂耳旁的涼意不斷重播。

圖片來源:Tate

圖片來源:Tate

題外話,Turner 有不少命名為 Sky and Sea 的草稿及速寫 XDD

展區六:海天之間

誠如前文,Turner 很擅長光線在天海之間的浮動與折射。沿著山脈到海洋走到這個展區,觀察天色的浪漫與飄逸,可以深深感受到 Turner 作品中傳遞的自然之崇高與美妙,筆者認為是很好的收尾。

The Blue Rigi, Sunrise 毫無疑問是本次展覽的重大亮點。本作放在一面獨立的牆上,進到展間即可看見它在走廊的盡頭,往它走去時就像模擬畫中的視角,觀者成為旅者,邁步朝聖這物理上高聳、精神上亦崇高的山巒與日出之景。

筆者最喜歡本作裡的平衡。首先是色調:金色日光從雲霧中透出再灑到水面上、水色山脈與湖面相互輝映,暖色及冷色形成流暢的動態平衡,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天海一色。這種對比強烈的平衡也體現在前景小動物的活潑與後景龐大山體的靜謐,呈現出大自然的莊嚴及可愛,是一幅讓人感到心曠神怡的作品。

圖片來源:Tate

圖片來源:Tate

巡展結束後,這幅傑作將會回到泰德美術館封存 10 年,真是個厲害的行銷能在台灣看到真是萬分感謝。旁邊的字卡補充了一個有趣的細節:Turner 將有些地方的顏色刮掉,露出紙面,再以白色粉筆補上一筆,畫出金星在湖上的倒影。原來這種輕薄而立體的質感是這樣形成的,Turner 的想像力及巧思真是值得再三品味。

展區七:大自然的崇高美學

筆者將本區理解為介紹 Turner 晚期生涯及終身影響力的總結式展區。本區主要展示他晚年時期的畫作,以描繪光線和氛圍居多。

本區裡筆者最喜歡的是這幅 Waves Breaking Against the Wind。海浪翻起時在高處形成的白沫及碎浪非常精細,即使畫面以淺色為主仍能有效呈現海洋的壓迫感和深不可測。風雖是不可見的,但跟著本作的視角隨海面翻滾,也能體驗到大自然的無形之力的角力及變遷,是非常有力的作品。

題外話,本展將本作名翻譯為「怒濤搏風」,so concise,非常喜歡。

圖片來源:Tate

圖片來源:Tate

Turner 晚期的許多作品抽象到甚至在當時被認為是未完成作(以下這幅 Venice with the Salute 就是個不錯的例子)。然而,展覽文字介紹提及,從他的工作室中保存此類的作品數量來看,他已經將這些件品完成到令他滿意的程度。早在「印象派」一詞出現之前,Turner 已在進行類似的創作,除了再次證明他拓展藝術想像的能力,他在不同年紀下的風格轉變亦很值得深思。

raw-image


筆者認為,或許完成與否不是那麼重要?在無法行腳歐洲後,Turner 依靠自己長年累積的素材、體驗和記憶完成許多作品。他筆下那些看起來模糊飄渺的光線和輪廓,疊加了幾十年來的記憶與情感,最終形成一種「印象」,而這樣私人的、跨越數十年的精神體驗,透過大自然的變動及恆久得以傳遞,成為實體卻抽象的件品。誠如 John Ruskin 所言:

Anything which elevates the mind is sublime, and elevation of mind is produced by the contemplation of greatness of any kind...

風景是 Turner 一生的主題,他樂此不疲,從未停下探索與創作的腳步。在他走了一輩子之後,終於能回頭看看屬於自己的風景。

能和不同時期的自我與自然溝通的那刻,他或許才找到了崇高,也找到了迴響。

展末隨談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觀展體驗很不錯。雖然造訪時適逢假日,但動線流暢也剛好人潮適中。超過半小時的介紹影片很值得看!螢幕分成三塊的設計很有趣,有點各自播各自的畫面但觀賞起來很連貫,是很不錯的呈現方式。

或許是為了昇華「迴響」的命題,每個展區都有其他近代藝術家的作品。筆者是喜歡追求連貫節奏的類型,而本展的展間分類又有時序及主題之分,比較適合筆者的方法大概是先跳過其他藝術家,等把 Turner 的作品都看完再回來慢慢體驗他與當代的共鳴。

離場前打卡有小禮物,透卡已經送完了真是可惜,不過貼紙也很可愛。此外筆者唯一想吐槽的是不知道為什麼出口處也就是展覽結束的地方放的 quote 居然是「Turner he learnt a lot from me」。頓時有點困惑,總覺得跟本展想讓觀者帶回家的 takeaway 有點沒關聯?

不過本展放的其他 quotes 都很棒,筆者僅用 Turner 所言替這場特展心得作結。

It is necessary to mark the greater from lesser truth: ...namely that which addresses itself to the imagination from that which is solely addressed to the eye.

2025.08.2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ossivil的午夜書房
4會員
7內容數
梳理與儲放想法的小角落,有關文學、音樂與生活 總是在三更半夜有靈感所以取名午夜書房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近期有很多推薦的展覽,除了南北故宮當前的展覽之外,其中一個展為在中正紀念堂的威廉·透納特展。 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英國浪漫主義代表之一,享有「光之畫家」的美名...
Thumbnail
近期有很多推薦的展覽,除了南北故宮當前的展覽之外,其中一個展為在中正紀念堂的威廉·透納特展。 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英國浪漫主義代表之一,享有「光之畫家」的美名...
Thumbnail
印象派(Impressionism) 是一個重要的藝術運動,最初源於繪畫,後來也擴展到音樂。這一運動主要形成於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法國,涵蓋了 1867 年至 1886 年間的藝術創作。印象派的畫作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為特點,與精確客觀的視覺現實描繪有所不同。
Thumbnail
印象派(Impressionism) 是一個重要的藝術運動,最初源於繪畫,後來也擴展到音樂。這一運動主要形成於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法國,涵蓋了 1867 年至 1886 年間的藝術創作。印象派的畫作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為特點,與精確客觀的視覺現實描繪有所不同。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畢卡索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哭泣的女人",目前正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光是這幅畫,就值得從台北搭高鐵南下,一睹真跡。更何況,這個名為(瞬間 --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的展覽,精選55件當代經典作品,曾在倫敦泰德現代(Tate Modern)創下最長展期,並被評價為"此生必看的展覽"。  
Thumbnail
畢卡索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哭泣的女人",目前正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光是這幅畫,就值得從台北搭高鐵南下,一睹真跡。更何況,這個名為(瞬間 --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的展覽,精選55件當代經典作品,曾在倫敦泰德現代(Tate Modern)創下最長展期,並被評價為"此生必看的展覽"。  
Thumbnail
我欣賞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它所表現與承載的美。___ 選自【美力覺醒】 林布蘭是17世紀荷蘭的畫家,曾在聖經浪子回頭的故事中,聽到人家提起過林布蘭浪子回頭的那幅畫,而後知道了那幅畫創作的時空背景後,感受又更不一樣了。而上圖林布蘭的自畫像,那是他離世前最後一幅的自畫像,有些憂傷,卻又感到平靜,沒有多加
Thumbnail
我欣賞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它所表現與承載的美。___ 選自【美力覺醒】 林布蘭是17世紀荷蘭的畫家,曾在聖經浪子回頭的故事中,聽到人家提起過林布蘭浪子回頭的那幅畫,而後知道了那幅畫創作的時空背景後,感受又更不一樣了。而上圖林布蘭的自畫像,那是他離世前最後一幅的自畫像,有些憂傷,卻又感到平靜,沒有多加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印象派畫派展覽的心得。作者描述了在展場中親眼所見的震撼和對畫作的愛慕之情,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對於印象派藝術的熱愛和震撼。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印象派畫派展覽的心得。作者描述了在展場中親眼所見的震撼和對畫作的愛慕之情,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對於印象派藝術的熱愛和震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