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文章提過哈利.馬可維茲,他所提出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當中,假設了投資者皆是理性的,且使用市值型的全市場股票作為股票部位。然而,當股票部位和其他資產進行搭配時,不僅會考慮風險也會考慮到報酬,盡量尋求單位風險下的最高報酬。也就是說,在承受不同的風險程度時,都會有一個投資組合可以達到最高報酬率,而這些最高報酬率組成的曲線即為「效率前緣」。
舉例來說,股債配置是一個最常見的資產配置,當債券和股票使用不同比例組合起來,所得到的年化報酬和風險曲線,就是所謂的效率前緣。
效率前緣上面的每一個點,都能代表一個固定的風險程度可以得到最佳報酬的配置比例,也就是夏普值最好的點。理論上,能夠在許多種投資組合中,找出不同風險程度之中報酬最高的投資組合比例。
雖然有了效率前緣這個工具,還是沒辦法得到目前最好的夏普值配置比例。原因是投資是一個非常動態的結果,很難直接在當下知道未來最好的配置比例或是最好的配置資產種類是什麼,通常能夠知道的最佳比例都是過去已經發生過,而且過去的最佳比例不一定就會是未來的最佳比例。即便如此,還是可以經由效率前緣去了解到資產配置的觀念,只要進行資產配置就有可能得到更高夏普值的投資結果。
舉例來說,股債配置從西元2000年到西元2021年之間,多數時間是負相關的。在股票大跌的時候,美國長債會反向上漲,抵銷股票的跌幅,甚至藉由此狀況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時(後續文章會再說明),可以得到低買高賣的效果,使得整體投資組合的報酬更高,如此一來,可以看見美國長債和股票的配置就會是很不錯的。
然而,股票和債券的比例應該如何決定呢?通常來說有幾個面向可以來考慮,比如年紀、風險承受程度、達成目標金額的報酬等等,都是可以參考的方向。不過最為推薦的,應該還是從風險承受程度來決定會是比較好的。可以藉由觀察不同股債比例的投資組合的標準差和最大下跌程度,再去模擬自身每年的投資組合若遇到此情況的時候,自己的情緒和財務狀況是否可以忍受,由此慢慢去調整成適合自己的股債比例。在進行規劃的時候,會建議進行一個也許每年報酬率稍低且風險程度也較低的投資組合,也就是可以成功的財務規劃,而不是只是安排了一個每年報酬率很高但風險程度也超高的投資組合,這種中途失敗的財務規劃就會變成一個報酬很高也沒實用價值的規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