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有幸在 8/15~16 到北京參加全球產品經理大會。從 2024 年 8 月到今年 8 月,這短短一年間可以說是中國 AI 代理(AI Agent)大爆發的時代。雖然這是一場產品經理大會,但今年的議題幾乎都圍繞著 AI 產品展開。每個場次談的產品雖然不同,不過聽完兩天的活動,我發現背後其實有一些共通的思維方向。以下整理出我覺得最有價值的七個重點:

技術只是手段,需求才是起點

很多團隊在談 AI 時,很容易陷入「要不要用最新技術」的迷思。但多位演講者們都有提到這個概念:技術只是實現的手段,需求才是設計的起點。如果沒有明確的痛點,再炫目的 AI 功能也只會淪為一次性的展示,當使用者新鮮感過去之後,很快就被擱置。真正能長久發揮價值的,是那些從需求出發的應用。
這對產品經理是一個重要提醒:我們常常被技術的「可能性」吸引,卻忘了要先問「必要性」—這個功能到底解決了誰的問題?問題的痛感是否真實存在?如果沒有對應的需求,再強的 Agent 也只是看起來厲害而已。
先抓準需求,技術才會有舞台。
需求,永遠是產品的原點。
AI 體驗不該只停在對話框

只要是與人互動的產品,就離不開使用者體驗,而 AI 產品也不例外。過去我們對 AI 的想像,常常停留在一個「對話框」上,彷彿只要有個能輸入問題、產出回應的地方,就能稱得上是 AI 功能。
但這樣的互動方式其實過於單一,無法真正回應使用者多元且動態的需求。 AI 的介面應該更靈活。從入口該出現在哪裡、什麼時機點該啟動,到如何幫助使用者更快、更自然地達成目標,這些都需要被好好設計。
AI 不該只是系統裡的附加小工具,而應該成為流程中的一部分,甚至主動貼近使用者,在對的時候以對的形式出現。 只有當 AI 能夠無縫融入情境,而不是單獨存在於某個角落,它才有可能成為真正實用、甚至被信任的 AI 代理。
不只是放一個對話框,而是重新設計整段體驗脈絡。
AI 不該是孤島,而要彼此聯動

隨著各種 AI 功能的出現,我們的日常操作看似越來越智慧,但實際上仍被侷限在「一個 App、一個任務」的框架中。像是今天要計畫出國,可能需要開一個 App 訂機票、再換另一個 App 訂餐廳,甚至使用第三個 App 安排行程提醒。這些工具彼此沒有溝通,但都是為了完成同一個目標而存在;可是對使用者來說,體驗卻是被切割成一段段的。人類真正需要的,往往是一個整合且流暢的過程,而不是自己在各種 App 之間反覆切換、手動串接資訊。
很多位講者提出了一個我覺得很關鍵的概念:「A to a」,代表讓 AI 徹底為人服務,而不是讓人去配合 AI 的使用方式。AI 不該是另一套需要適應的邏輯,而應該主動貼近人的行為脈絡與需求。
這樣的觀點也延伸出另一個更進一步的方向:A to A。未來真正有價值的 AI,不會是單一強大的協助角色,而是一群能彼此對話、協作的 AI 代理。當使用者提出一個目標,這些 AI 代理可以自動分工合作,像是訂機票的幫你查航班、訂房的去比價住宿、日程安排的整合時間,最後回饋一套完整的行程規劃。回應的早已不只是某個功能,而是一整段需求情境的解決方案。
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單點厲害,
而在於協同完成任務。
好的產品應該讓組織變得更強

AI 帶來的價值,從來不只是「幫個人省點力」。它真正的潛力在於是否能放大整個組織的整體能力。
當大家都在談效率,更該關注的是:這些效率,是否能轉化為組織層級的競爭力? AI 可以幫助新人快速上手、減少基層重工,讓資深同仁把時間花在關鍵決策與協作。但如果這些效益只停留在個人層次,它終究只是個工具。唯有當組織能真正吸收這些能力、讓它成為流程的一部分,AI 才可能成為提升整體產出的槓桿。
產品策略不只在於設計工具,更在於思考它如何被組織採用、放大,進而產生連鎖效應。
工具能帶來的價值,取決於它是否真的強化了組織能力。
快速迭代是產品的基本節奏

這是我在這次大會裡特別有感的一個觀察。幾乎每一位講者在分享產品經驗時,都不約而同提到了「迭代速度」的變化,從過去以「年」或「季」為單位的產品開發,轉變為「月更」甚至「週更」的節奏。在中國市場,從 2024 年下半年起,AI 助理類產品像雨後春筍般湧現,短短一年之內,「週更」幾乎成為新常態。
這並不是因為團隊單純加快腳步、加班拚命,而是整體市場的節奏、使用者期待,以及對 AI 技術的關注度都在快速推動產品向前。對產品經理來說,這表示必須快速反應,也要能夠在混亂中維持方向感,持續調整策略,更要學會面對一個「不斷被顛覆、重新定義」的常態。
快不是競爭優勢,而是做產品的基本條件。
產品經理不會被取代而是被放大

幾乎每個職業都繞不開一個問題:「會不會被 AI 取代?」產品經理也不例外。這次在大會上,也有講者直接面對這個話題。但答案並不是場面話,而是明確的一致結論:產品經理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會變得更重要。
AI 可以輔助執行、生成、總結,卻無法取代需求探索、價值判斷、跨部門溝通這些核心能力。真正決定產品價值的,仍然是人。未來的產品經理不只是使用工具的人,而是要能駕馭工具、撬動槓桿的人。AI 就像是一艘更快的船,但航向仍需有人掌舵。看得懂風向、踩得住剎車、轉得動方向盤的 PM,才是在這波變革中真正關鍵的角色。
越是關鍵的角色,越有被 AI 放大的空間。
真正打動人心的是那個超出預期的瞬間

做產品時,我們常說要「滿足用戶需求」,但滿足只是剛好及格而已。幾位講者特別提醒這點:真正讓人記住一個產品的,往往不是它「剛好做到」什麼,而是它「多做了一點」。而那個出乎意料的驚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Aha Moment。
如果體驗僅止於「合理」,這個產品可能只是眾多選項之一。但當使用過程中出現一個「哇,這個也幫我想到了!」的瞬間,就有機會激起愉悅、建立情感連結,甚至促使使用者主動分享。
產品設計的理想狀態,不是選擇「符合預期」或「超出預期」,而是先讓體驗順暢,再在關鍵處創造驚喜。因為只有在需求被妥善回應後,驚喜才真正有力量。
產品讓人留下印象的,往往是那個多做一點的驚喜。
心得:AI 帶來變革,但需求仍是核心
這次參加全球產品經理大會,看見許多產品人正用全新的方式回應 AI 帶來的浪潮。但越是在技術快速演進的時代,越要記得:產品的核心始終是人。無論是從需求出發、打造聯動的 AI 代理網絡,還是設計令人驚喜的體驗: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從來不是技術的展示,而是對人理解的回應。
最後圖文不符一下,放上這次終於吃到的北京烤鴨。身為體驗設計師或是產品經理,也該像這烤鴨一樣~外酥內嫩,層層用心,該脆的地方要夠驚喜,該包起來的地方要剛剛好。讓人吃過之後,只想說一句:「這體驗,太可以了。」

-------------------------------------------------
類型:研討會 - 2025 全球產品經理大會
講師:眾多講師
時間:2025/08/15~16
機構:CSDN 中國開發者網絡、Boolan 高端 IT 諮詢與教育平台
小編:Cy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