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打扮從簡,輕化妝重保養,平常素顏朝天的,已經不大逛百貨公司,每次去都是心無旁鶩地朝目標櫃位前進,十五分鐘就能出來.
前陣子為了買書,跑去一家小型百貨,出入門口的時候有人遞過一張A6尺寸的東西,我以為是DM,一時不察就伸手接了.
沒想到對方捏著不放手.我抬頭看了眼,是個二十來歲的西裝小夥,本來覺得這個人很奇怪,發了文宣還不鬆手,仔細一看背後居然是小眾化妝品/保養品之類的東西,當下就不想要了,然而對方近乎哀求地說幫忙貼個貼紙做個活動,我一時心軟,猶豫片刻還是過去了.
沒想到,這是保養品推銷套路,根本不是貼個貼紙集點人氣這麼簡單.
一過去小夥子把當時發放的試用品一丟,拿了旁邊另一包包裝明顯不同的試用品給我,同時開始急促地捉起手臂直接開始試用櫃上產品,一邊試一邊叨叨唸唸哪些產品組合多少錢.
老實說這大概是我這輩子最不適的一次五分鐘試用經驗.
年輕人十分緊繃,全程照本宣科,試用手法也敷衍,可是產品都塗上手了,不好抽回,我只好一邊試用,一邊委婉地跟小伙子說我不需要.
年輕人換了路數,「姐姐」都叫出口了,傻眼之餘我只好挑明:「保養品很多了!我現在真的不需要,有機會再買.」
結果小伙子一臉急躁不耐地脫口而出:「每個人保養品都很多啊!?」言下之意,大概是每個人保養品很多,不差再買這一罐.
所以我要買起來供嗎?
這個強迫推銷的方式實在非常扣分,我耐心用罄,立刻掐斷這場插曲飛快閃人.
幾個禮拜了,那包不知名的試用品現在還躺在我家茶几上,原因無他,我沒聽過這牌子,加上這場產品推銷實在太過失敗,我連拿起來看都不想看.
最重要的是,我確實有囤積物品的煩惱.

克蘭詩官網照
用克蘭詩超過十年的時間,最初是家人逛百貨失心瘋的時候順便買我的份,一次給了我一大袋克蘭詩跟資生堂臉部保養品,洗腦有成,從Y2021開始反而變成我沉浸在購物樂趣中,時不時買別人的份強迫推銷(??),連我爸都入坑臣服在身體調和護理油的香味之下.
早年理智在線還能鎖定招牌產品,後來完全就是什麼時候有活動、有折扣、有便宜就下單,什麼母親節、六一八、週年慶、雙十一還有聖誕季、公益活動全都跟風,為了買而買.品項也擴及到幾乎所有保養產品,早期常買的其他櫃位幾乎都被一鍵取代,缺什麼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去克蘭詩,完全本末倒置.
特別是比基尼霜、紅魔超、護理油各種身體產品,小樣不提,翻一翻大概能拿出十樣正貨,保養品多到必須用excel列表控管到期日,最荒謬的是,每次看到品牌活動內心還是蠢蠢欲動.
五年金萃會員下來,看著一堆即將過期或者已經過期的保養品,常常忍不住問自己:真的需要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嗯,身體保養品一個禮拜擦個兩次都算勤勞了.臉部產品嘛!只能說我從來不會疊加全套,一次用個兩樣是常態,化妝水加乳霜是標配,眼霜囤了三四瓶卻不一定記得用.
現在的存貨完全夠我用上兩三年,這是什麼概念呢?簡單的說,就是我今年第一季下的單,也許要放上兩年才用得上,聽起來好笑吧?
所以拿頸霜來說,克蘭詩的兩條過期頸霜,現在淪落到被我有一搭沒一搭的擦手肘膝蓋,幾條海外購入的他牌頸霜甚至還沒有開封.
可想而知,這會產生多少即期品跟過期品,我都不敢數自己浪費掉多少錢.
仔細想想,這種囤積傾向其實不限於保養品,基本上一直存在,並且隨著年齡改變.
高中或者考IELTS的時候囤參考書,大學以後就囤書囤各種衣物飾品化妝品香水,三十幾歲起開始囤保健品跟保養品,總之走的是一個缺腦補腦的概念——缺什麼囤什麼,有買有保庇.
大概三年前我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不敢說有所成效,至少會開始思考如何讓即期保養品「善終」,而不是直接過期回收,最好的去處當然是給需要的親友,再不然,捐贈給一些處理大體的化妝師也是可以的(例如「拾光」),不過這方面就得看緣分,現代人過得太有餘裕,很多時候送不出去.
至於進項嘛!雖然不至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至少能驕傲地說今年已經累積五個月不曾下單,明年的克蘭詩金萃會籍尚未集滿.
所以那個推銷小哥精準地踩中了個人痛點.
如果他著眼在產品的價值跟效用,甚至是CP值,我還有可能稍微動搖,沒想到他說的是:「每個人保養品都很多啊!」
這跟這兩年我極力矯正的囤積習慣完全背道而馳啊!
為了解決自己的購買慾跟囤積癖,有一陣子我不斷把多買的產品出清,一度誤打誤撞地成就了個人副業,還讓買了幾年的客人跑來問我要不要合夥,十分神奇.
而今愛買的習慣還在,好歹症頭減輕了不少,不過,我是再也不想走回那條冤枉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