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日本仙台的街頭,看著三個小孩在我身邊打鬧,心裡突然就會想起老家的故事。說句實在話,我們這些小市民,沒什麼大道理,好多事情就是用自己的眼睛看過,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才會覺得「嗯,原來這麼回事」。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就是一句在網路上常吵起來的話——「我先是人,才是中國人」。有人聽了覺得這是矯情,有人則認為說得太對。可我一想起老家認識的一個朋友,這話啊,還真不是空口白話。
我老家那位朋友,1970後生人,家裡是標準的農村背景,祖祖輩輩種地,沒什麼大出息,但也安安穩穩。1997年,他和媳婦結婚,當年就有了第一個孩子。日子緊巴巴,但也過得去。直到2006年,二胎弟弟出生,那才是真正的天塌下來。
因為,伴隨著孩子的出生,一張「人民幣 47,000 元(約台幣 20 萬 6 千)」的超生罰單就拍在桌上。你要知道,2006年的四萬七千,不是小數目,對城裡的有錢人來說也許是少買一台車,但對農村家庭,簡直要人命。為了這筆錢,夫妻倆日夜加班,孩子丟給老人看,還借了外債,整整四年才還清。
而在這四年裡,最殘酷的不是辛苦,不是貧窮,而是孩子「沒有戶口」。沒戶口就代表,在國家系統裡,他不是中國人。他生理上是個孩子,會笑、會哭、會吵鬧,但在檔案裡,他不存在。
朋友跟我說過,這幾年是他心裡最難受的時候。弟弟四歲前,沒有名字,沒有身份證號碼。生病了,家裡只敢帶去村裡的小診所,因為也不敢去大醫院,怕問到身分問題。上學更不用說,幸好戶口在他該上小學前辦下來,不然這孩子連讀書的權利都沒有。
但這孩子是真真實實的「人」啊!
他淘氣,常常摔傷,都是哥哥幫忙清洗傷口、擦碘酒;他貪吃,老偷家裡的饅頭,鬧肚子拉到不行,也是全家人陪著去看診。他笑、他哭,他對這個世界有好奇、有眼淚——可是在那幾年裡,他在制度裡不存在。
所以朋友說:
「我的孩子,四歲以前只是個人,卻不是中國人。」
這話聽起來心酸,但卻是真真切切的事實。等到2010年,罰款繳清,戶口才落上,那一刻,孩子才算成為「中國人」。
我聽完這段經歷,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因為我突然明白,為什麼有人會說「我先是人,才是中國人」。人,意味著生命、呼吸、眼淚、笑聲,意味著存在。至於「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那是制度、是身份,是後來才加上的標籤。
活生生的人,應該永遠先於身份。
我現在住在仙台,每天看著三個孩子無拘無束地跑,常常想,如果我的小孩出生時被說「不算數」,得拿錢去贖回一個身份,我會怎麼辦?
答案其實很簡單——無論在哪裡,先是孩子,才是國籍。先是人,才是中國人、日本人,或任何一個標籤。
我們小市民啊,不懂什麼大道理,只希望孩子平安出生,有飯吃,有書讀,能開心笑。其他那些爭論,說到底,都沒這一點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