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國際秩序解體中的兩種持久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22/6/27

2022/6/27 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article/4396907

奔騰思潮https://www.lepenseur.com.tw/article/1112

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20626002260-262110?chdtv

 

俄烏戰爭是國際秩序解體的加速器

 

始自胡錦濤第二任期末、歐巴馬第一任期中的中美互為首要對手的長期競爭,經過習近平「奮發有為」、「敢於鬥爭」的「一帶一路」與川普「美國第一」和「印太戰略」的較量,華府與北京逐漸硬化成為結構性的對抗。「川普主義」加上新冠疫情,更使國際競鬥與大國內部社會分裂和經濟動盪的跨層次連動關係更加深化且完全攤開。

俄烏戰爭只是這個過程的加速器,使現狀秩序的深層矛盾更明白顯露出來。幾乎可 以毫無疑問地斷定,主要國家首都的自由制度主義者(liberal institutionalist)在決策圈幾已邊緣化,戰爭的景象也已越趨迫近。和平則只能靠各種拖延時間的臨時性「護欄」苟延殘喘。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將會看到兩種「持久戰」(protracted wars):一種是大國勢力範圍溶解和重組過程下,發生在「前方」、特別是斷層線上的小國的消耗戰,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代理人戰爭(proxy war)。另一種是大國為準備未來可能直接參戰、以及爭取形塑有利新秩序的長期、全方位鬥爭。


戰後長期和平基礎瓦解中且不可逆


無政府狀態是「普世帝國」時代結束後,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之一。國際秩序是全球無政府狀態條件下,大國間不爆發直接戰爭的有序狀態,也稱為「有序無政 府」。與此相反的是「無序無政府」,如兩次大戰、拿破崙戰爭、秦併六國戰爭等等。無政府狀態之所以可能有序,關鍵在三個條件:權力平衡(均勢)、制度安排,與理念認知。具備延續和平的條件,例如二戰後戰勝國擁有特權的聯合國體 系、美蘇領先的核武及其最小程度擴散、美元霸權和歐日分享的布林頓森林體系國際金融貿易制度、不同體制大國菁英的戰略慎重(prudence)等,是到蘇聯瓦解、 美國升上單極地位迄今,「長期和平」(long peace)的基礎。


這些基礎現在都發生劇變。從大國經濟和軍事權力分布變動、到各國乃至國內階層 財富與收益分配不均和不滿,再到嚴重的新興議題如氣候、能源、公衛(傳染病最 明顯)危機無法解決,最後加上新媒體時代粉碎且鼓勵極化的速食、反智公共氛圍,正從所有方面瓦解還保留古典權力平衡色彩的戰後秩序。為了應對未來嚴峻的 不確定性,不管是要託古改新的「建回」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 還是繼續推向多極化的「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數年甚至十數年風險極高的「持久戰」難以避免。


兩種「持久戰」:後方與前方


由於國情與歷史經驗的原因,美國習慣於找到有利切點,加入衝突並於結局獲益最大。因此,即使有戰略大師如肯楠(George Kennan)建言在美蘇冷戰中要發揮耐心,由於理念的衝動或工業上的需要,華府還是無日不在大小戰場練兵用兵。俄國與中國則常缺乏選擇,不得不從一次又一次的持久戰擷取經驗。中共第一代領導人 毛澤東熟悉歷史又鬥爭經驗豐富,美國記者斯諾問到抗戰前景時曾論斷中日形勢:「不能速勝,是持久戰」。贏得持久戰,他認為條件有三:(1)國內鞏固;(2) 國際態勢有利;(3)敵方內部分裂瓦解。這三點中最重要的,套用鄧小平的話講,還是「辦好自己的事」。到胡、溫超德趕日、習近平「建成小康」(人均過一萬美元)後,則還需要集中黨權、保證經濟社會面挑戰和外國因素不危及最核心的「基本制度安全」。


毛澤東討論敵強我弱,在「持久戰」中爭取上述三條件有利時,又區分了三種手段:游擊戰、運動戰和陣地戰。即便是到入侵對手轉居劣勢時,他也不建議依靠實打實的陣地戰式決戰,而是繼續仰賴正規力量長線機動攻擊的運動戰,和非正規力量消耗對手的游擊戰。如果說中美兩強從「再平衡」與「一帶一路」激烈競爭起,進入一場歷史級的持久戰,美方就像是希望透過本國軍事、經濟和國際優勢強化,以「建回」前方陣地,圍堵擊敗對手。中方則較像是從韜光養晦、保存實力的游擊戰,逐漸轉向長線機動的運動戰,但仍盡後布置陣地決戰。


在這樣的態勢下,產生了兩種「持久戰」。一種是雙方「後方」自強,透過「護 欄」避免在不利條件下,上前直接碰撞的持久戰。一種是運用「前方」代理人直接 消耗對手的持久戰。前方直接交火,可以應用游擊戰、運動戰和陣地戰。俄烏戰爭初期俄方企圖用運動戰與陣地戰直接拿下基輔不成,現已轉為以運動戰為主切割包圍烏軍。烏方倚靠西方盟友支持,在基輔保衛戰成功後企圖也在烏東用陣地戰結合游擊戰擊敗俄國,但態勢轉趨不利。但整個烏克蘭則像是美國設伏的大型不對稱戰 場,引誘俄軍進攻、設防消耗,以最終擊敗一個陸權對手大國—俄國。如果俄國只是美國眼中現狀秩序的「破壞者」(spoiler)而中國才是真正敵手,那麼印太區域「護欄」最薄弱、可以用「操縱下的戰略清晰」(managed strategic clarity),以「不對稱」戰場設伏擊敗另一陸權大國的地方,答案是顯而易見、路人皆知。


兩場持久戰:俄國與中國?


烏克蘭是一個不對稱伏擊俄國的目標,俄烏戰爭後俄國似乎又變成北京可運用的巨大「陣地」設伏美國。反之,中國不僅是莫斯科逼迫美國緩和的一張「大牌」,台海也可以是俄國設伏美國的巨大「陣地」。無怪美國堅持北約不能直接出兵烏克蘭,一些美國戰略家更建議華府盡早與俄國達成妥協,才能專注印太的持久戰。倘若烏軍長期不勝,反而俄國運用「資源持久戰」誘導美歐陷入停滯通膨,化解「金融閃電戰」,則東歐小國必更加恐懼「喀布爾場景」,要求美國增兵到東歐前線。於是想用烏台雙殺俄中,反而會變成高核武風險的「兩場持久戰」。


此際北京正透過「太平洋島國論壇」、「金磚集團」擴員與「金磚+」(即近日新建的「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議」,除金磚元首外,增加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阿根廷、伊朗、斐濟等國)、「非洲之角區域和平會議」(蘇丹、南蘇丹、吉布地、衣索匹亞、索馬利亞、肯亞、烏干達),在外線進行國際運動戰和游擊戰。其道理一來是經濟下行條件受限,二來也是最小限度延展「陣地」,拉開競爭空間,可以有底線、不設上限。美國在印太的「陣地」則有明顯層次感,有核心集團AUKUS、核心前線美日安保、重要前線和QUAD前線安全夥伴,另外還有IPEF和新成立的「藍色太平洋夥伴」(Partners for Blue Pacific)。有的固守、有的對沖,有的可以設伏。


兩種持久戰已經開打,自由國際秩序的容貌將在這場鏖戰中變得日益模糊。我們能感知到的是,全球市場、全球科技、全球旅遊等過去以為低成本的人類生活模式已不可復返。這固然打擊了全球恐怖主義,卻使全球環境、全球能源、全球糧食、全球疫情都更難治理。目前只是無法預期會不會爆發「兩場」持久戰,會不會升級為熱戰。


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擲骰子。」希望「陣地」中的人還保有一些選擇權。

avatar-img
22會員
96內容數
版主服務於臺大政治學系,偏見是喜歡從歷史與結構兩個角度出發,去探索國際關係、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條件下,人的處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登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2/8/22 如何盡可能延續蘇聯瓦解後的「單極時刻」(unipolar moment),是過去30年來令眾多美國思想者殫精竭慮、輾轉反側的大問題。博學廣聞、少年有成的國安會對華政策主要幕僚,通曉中文且曾遊歷中國的哈佛博士杜如松,與比他年長一兩代的美國「中國通」們都不例外。
2022/8/22 在2022年8月共軍圍台軍演後,全球列強與東亞各國已更加認真地評估台海爆發戰爭可能的時間點與場景、規模。或許因為選前不希望「擾民」造成執政失能的印象,也可能是為了隱蔽或保留實力,臺北雖提升了防禦的措施與頻率,但社會面的準備尚止於口誅筆伐,市場與民生幾乎波瀾不驚。
2023/9/10 邱吉爾言,「所有戰爭都是非必然戰爭。」結構因素嚴峻,但台海三方都仍可以用更一致而有紀律的方式,修補威脅的信用,同時恢復保證的信用。特別是臺灣,易損性最大,不應該只致力於無止境增強有信用的威脅,然後繼續等待對手「崩潰」,卻毫不經營甚至試圖拋棄任何有信用的保證,自己蒙受最大的損失。
張登及(2022)。「推薦序:國際關係進步自由主義及其批評。」收於John Mearsheimer,《大幻象: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政治現實》。臺北:八旗出版,頁7-14。 《大幻象: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政治現實》(以下簡稱《大幻象》,大陸譯本譯為「大幻滅」)是一本國際關係學最新的一本殿堂級教科書。
2023/2/13一個來自中國的氣球,漂移了超過8天與 15,000公里,到北美東岸大西洋才被美軍擊落。...懷疑論是現代經驗主義知識論的基礎,在國際政治上的疑慮包括力量對比,以及決策者的偏好。現在中國出現「批秦檜、挺岳飛」的論調,將維護和平者一概打為自由派、胡適派、汪偽派,大有掉入珍珠港情境的氣魄
1997/0804 憲改中的制度改革以提昇效率為目的,完成中央政府權力之集中,地方機關精簡無可免將導致中央權責與機制的肥大。其次為改革過程中以發展競爭力和各種獎勵、交換為名的政商網絡的密結重組。其三為憲改黨派互動中醞釀的政黨重組,以共享新體制下龐大的政經資源。
2022/8/22 如何盡可能延續蘇聯瓦解後的「單極時刻」(unipolar moment),是過去30年來令眾多美國思想者殫精竭慮、輾轉反側的大問題。博學廣聞、少年有成的國安會對華政策主要幕僚,通曉中文且曾遊歷中國的哈佛博士杜如松,與比他年長一兩代的美國「中國通」們都不例外。
2022/8/22 在2022年8月共軍圍台軍演後,全球列強與東亞各國已更加認真地評估台海爆發戰爭可能的時間點與場景、規模。或許因為選前不希望「擾民」造成執政失能的印象,也可能是為了隱蔽或保留實力,臺北雖提升了防禦的措施與頻率,但社會面的準備尚止於口誅筆伐,市場與民生幾乎波瀾不驚。
2023/9/10 邱吉爾言,「所有戰爭都是非必然戰爭。」結構因素嚴峻,但台海三方都仍可以用更一致而有紀律的方式,修補威脅的信用,同時恢復保證的信用。特別是臺灣,易損性最大,不應該只致力於無止境增強有信用的威脅,然後繼續等待對手「崩潰」,卻毫不經營甚至試圖拋棄任何有信用的保證,自己蒙受最大的損失。
張登及(2022)。「推薦序:國際關係進步自由主義及其批評。」收於John Mearsheimer,《大幻象: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政治現實》。臺北:八旗出版,頁7-14。 《大幻象: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政治現實》(以下簡稱《大幻象》,大陸譯本譯為「大幻滅」)是一本國際關係學最新的一本殿堂級教科書。
2023/2/13一個來自中國的氣球,漂移了超過8天與 15,000公里,到北美東岸大西洋才被美軍擊落。...懷疑論是現代經驗主義知識論的基礎,在國際政治上的疑慮包括力量對比,以及決策者的偏好。現在中國出現「批秦檜、挺岳飛」的論調,將維護和平者一概打為自由派、胡適派、汪偽派,大有掉入珍珠港情境的氣魄
1997/0804 憲改中的制度改革以提昇效率為目的,完成中央政府權力之集中,地方機關精簡無可免將導致中央權責與機制的肥大。其次為改革過程中以發展競爭力和各種獎勵、交換為名的政商網絡的密結重組。其三為憲改黨派互動中醞釀的政黨重組,以共享新體制下龐大的政經資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中共國操縱性、超限戰及其對美國和臺灣的影響,並提出了應對策略,如貿易戰和社群媒體限制等。提醒臺灣務必警覺中共國的陰謀,並考慮相應的對策。
Thumbnail
近代人類享受了自二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數十年時光,但近年的各大戰事,讓我們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從未如此之近。
Thumbnail
看見新聞又開始報導軍事演習,總讓我不自覺認為,如果我們要的世界和平是這樣,那麼為何每一年都要軍演?國防預算年年增加,就是為了「可能」的世界衝突作準備?說來真的很好笑,又如此矛盾。現在野火燒不停,我們除了要維護自然景觀,還要防止可能的戰爭,為什麼?說來說去都是因為國家之間的角力不斷,台灣與中國的
政府的目的是控制人民 全球強大力量網絡   少數人控制多數人 錯誤的人毀掉了一切 政治充滿欺詐而沒有誠信 當危機變成了生意
這篇文章探討了全球供需平衡以及資源的有限利用議題,也提及了物價上漲、商品運輸問題、地球資源的耗盡等議題。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逆全球化的未來已經開始在各國呈現變化,而全球化供應鏈的緊密程度也受到地緣政治變化的衝擊。 彼得‧澤汗為我們呈現了他對美國前景的樂觀看法,並剖析了少子化對於全球經濟與政治的影響。他所提供的未來展望與策略規劃,正是我們在逆全球化的世界中迫切需要的。
Thumbnail
我相信和平,唯此人類才能更加發展,但和平的條件是地位的對等和相互尊重。 幾年前造訪對岸,深刻體會到那種不自由的大環境下,失去言論自由的人民,連帶生活都有著一種厚重的「被壓抑感」。這種感覺,不知道身在台灣的人們能不能體會? 我們發展民主這三十多年來,各種言論如繁花盛放,不用擔心講了什麼話後會有人身安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中共國操縱性、超限戰及其對美國和臺灣的影響,並提出了應對策略,如貿易戰和社群媒體限制等。提醒臺灣務必警覺中共國的陰謀,並考慮相應的對策。
Thumbnail
近代人類享受了自二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數十年時光,但近年的各大戰事,讓我們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從未如此之近。
Thumbnail
看見新聞又開始報導軍事演習,總讓我不自覺認為,如果我們要的世界和平是這樣,那麼為何每一年都要軍演?國防預算年年增加,就是為了「可能」的世界衝突作準備?說來真的很好笑,又如此矛盾。現在野火燒不停,我們除了要維護自然景觀,還要防止可能的戰爭,為什麼?說來說去都是因為國家之間的角力不斷,台灣與中國的
政府的目的是控制人民 全球強大力量網絡   少數人控制多數人 錯誤的人毀掉了一切 政治充滿欺詐而沒有誠信 當危機變成了生意
這篇文章探討了全球供需平衡以及資源的有限利用議題,也提及了物價上漲、商品運輸問題、地球資源的耗盡等議題。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逆全球化的未來已經開始在各國呈現變化,而全球化供應鏈的緊密程度也受到地緣政治變化的衝擊。 彼得‧澤汗為我們呈現了他對美國前景的樂觀看法,並剖析了少子化對於全球經濟與政治的影響。他所提供的未來展望與策略規劃,正是我們在逆全球化的世界中迫切需要的。
Thumbnail
我相信和平,唯此人類才能更加發展,但和平的條件是地位的對等和相互尊重。 幾年前造訪對岸,深刻體會到那種不自由的大環境下,失去言論自由的人民,連帶生活都有著一種厚重的「被壓抑感」。這種感覺,不知道身在台灣的人們能不能體會? 我們發展民主這三十多年來,各種言論如繁花盛放,不用擔心講了什麼話後會有人身安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