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春天從高雄登陸
讓海峽用每一陣潮水
讓潮水用每一陣浪花
向長長的堤岸呼喊
太陽回來了,從南回歸線
春天回來了,從南中國海
讓春天從高雄登陸
這轟動南部的消息
讓木棉花的火把
用越野賽跑的速度
一路向北方傳達
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余光中〈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先前我們提到過,意象是詩中很重要的部分,而本次將加入另一個解讀元素:寫作背景。
本詩的解讀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1.單純的文字意象:只看作品本身就可以解讀的部分
2.結合寫作背景的意涵:了解寫作背景後,可以再深層解讀的部分。
1.單純的文字意象
〈讓春天從高雄出發〉詩中巧妙運用高雄位於臺灣海島南端的位置,每年總是最先迎接春天到來的特性,並融入以春天為花期的木棉紅花,寫出由南而北,如火把傳遞春天的畫面感。
2.結合寫作背景的意涵
余光中作為臺灣近代重要的作家之一,自1980年代移居高雄後,便以自己對高雄的深度觀察與情感,寫下〈讓春天從高雄出發〉與〈控訴一枝煙囪〉兩首代表著作。後者以高雄做為工業重鎮,長期的空氣汙染問題為題;前者則是搭配他任教的中山大學和高雄市政府合辦的「木棉花文藝節」,所寫的主題詩。
當我們有了前述的背景,再回來看這首詩,我們就會對這首詩有不同的解讀。
可以發現:木棉花的盛開不只等於等春天的到來,也等於藝文季的到來。
讓春天從高雄出發,不只是實際上春天自高雄由南而北傳遞,也希望未來藝文活動可以從高雄出發,傳遞至臺灣各地,表達出作者對高雄文化蓬勃發展的期許。
當我們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就能對詩中意象有更深層的解讀。
詩作為文學作品,文字所營造出的意象是作品的靈魂與核心。
但意象的來源,那些比喻,不見得是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
很多時候其實就是現實生活的雙面解讀。
文學從不是遠離生活的存在。
高雄是作者居住的城市,木棉花藝文季是當地的藝文活動,
在你居住的城市,也有什麼令您感興趣的活動或特色嗎?
或許這就是你下次創作的主題。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