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後,志村因故輟學回家,而我則到東京遊學,兩人便斷了音訊。匆匆又過了四、五年。來到東京後,我已不作畫,只偶爾去欣賞名家的畫作,藉以滿足自己對畫的喜愛。 二十歲那年,我回到久別的故鄉。偶然看到儲藏室裡的畫板,就想起好久不見的志村,急忙打聽,沒想到他竟然在十七歲那年就病故了。 事隔多年,我重新提起畫板出門。故鄉風景依舊,但我不再是從前天真的少年,不只增加了年歲,而且人生問題、生死問題都深深地困擾著我,因此面對同樣的大自然,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心境。我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哀愁,心緒無法平靜。 時值盛夏,我提著畫板卻無心作畫,獨自漫步到以前和志村一起寫生的野外。黑暗中也有歡欣,光明裡也有哀傷,我拉低草帽的帽簷,望著遠方的山丘、近處的樹林,在耀眼陽光的照耀之下,這景色叫人目眩神迷。我不禁流下淚來。
──節自國木田獨步〈畫的哀傷〉
〈畫的哀傷〉是一篇青少年成長小說,作者藉由主角「岡本」的獨白,推進整個故事進行。敘述他在人際關係、自我認同、生死議題間的反思與成長。同時藉由家鄉自然風景依舊,對照的身旁人事已非,更加凸顯出對人生世事變化的感慨。
所謂的成長大概也包含不學習接受這些變化。
面對岡本與志村暗中較勁的心理、岡本對老師和同學對其評價的解讀,以及岡本中間輸了志村不甘心的表現,是很多人青少年時期再熟悉不過的情節。無關乎時空與國籍,努力在青少年時期獲得自信、完成對自我概念的整合,儘管每個世代表現的方式或有差異,卻是所有青少年的功課。
而青少年時期的興趣與摯友,在那個當下對我們意味著全世界,但時間會向前走,當畢業了、生活重心改變了,很多事情也悄悄的變化。
往往必須等到我們走過下個階段,再次回首,才又能對當時的人事物有新的解讀。
讀小說的好處就是能藉由其他人的故事,幫助我們反思已經走過的階段和探究未來新的階段,在當中我們或感到自己的心思被理解,或獲得沒有過的思想衝擊。
年齡的增加是大自然的法則,萬事萬物也沒有什麼能永恆不變,但究竟是年齡徒增或真的有所成長,就須仰賴每個人的生活態度與智慧。
讀後思考:
閱讀完全文之後,從上下文推斷,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黑暗中也有歡欣,光明裡也有哀傷。」這段話在文章中的意義?在目前為止的生命經驗中,你是否也有過相似的感慨?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