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日本京都高台寺迎來了一位特別的「僧侶」──機器人觀音 Mindar(明達爾)。這位由大阪大學石黑浩教授團隊與高台寺共同打造的類人機器人,不僅外觀結合鋁製骨架與矽膠皮膚,更能以日語誦念《心經》,談論佛教中的「慈悲」與「空性」。
它的出現震撼了世界媒體:有人流下眼淚,覺得這就是「觀音的現代化身」;也有人批評,認為這樣的科技褻瀆了宗教的神聖性。究竟,Mindar 是一場宗教創新的實驗,還是一個科技與信仰的矛盾象徵?
第一層:震撼的「新僧侶」登場
Mindar 身高 1.95 公尺、體重 60 公斤,由鋁合金製成骨架,臉部與手部覆蓋矽膠皮膚,能夠眨眼、微笑,甚至合掌示意。它站立於京都高台寺的鏡花堂,每週末定時開講 25 分鐘,主題圍繞佛教的兩大核心──慈悲與空性。現場的多媒體效果配合投影、音樂,甚至還設有虛擬觀眾與 Mindar 對話,讓整場儀式更像是一場融合科技與宗教的「沉浸式演出」。
當它以柔和的聲音說出:「身為觀世音菩薩,我能超越時空,化作萬物。如你們所見,我決定以機器人的形體與你們見面……」現場不少觀眾熱淚盈眶,認為這真的是一種「新世代的宗教臨在」。
第二層:背後的科技與宗教結盟
這場實驗的推動者是高台寺住持與大阪大學的機器人專家。2017 年,石黑浩教授受邀至寺院,提出用「機器人觀音」作為宗教創新的嘗試。計畫歷時兩年,總成本達 1 億日圓(約新台幣 2200 萬)。
Mindar 的設計靈感並非無中生有,日本早在江戶時代就有 機械木偶「Karakuri」 作為娛樂與宗教儀式的一部分;1920 年代,日本第一台機器人 學天則 更能書寫書法、改變表情。如今,Mindar 則將這種傳統延伸到人工智慧與宗教結合的領域。
設計團隊原本希望它具備 AI 與機器學習能力,能「隨時間不斷進化」。雖然目前它仍是預先編程的講道,但背後的願景明確:讓佛教智慧透過數位形式「永生化」。
第三層:社會迴響與爭議
Mindar 一登場便成為國際焦點。大阪大學的調查顯示,日本部分民眾覺得它「親切、易懂」,甚至比傳統法師更容易理解。然而,也有人直言它的肢體動作與表情「太過機械化」,感覺不自然。
國際媒體則多以驚訝與批判混合的角度報導:
- 支持者:認為這是一種宗教現代化的契機,能吸引年輕世代重新接觸佛教。
- 反對者:尤其來自西方社會,認為這破壞了宗教的神聖性,甚至有人將其比作「科學怪人」。
有趣的是,有些信眾在儀式中甚至覺得:Mindar 的「影子」才是真正的觀音。這種投射心理,反映了人們在新媒體與宗教結合下,產生的深層信仰矛盾。
第四層:學術的反思
學術界對 Mindar 的討論也持續延燒。
- 2020 年,《人工智慧前沿》期刊:提出若 Mindar 能具備自我意識,或許可被視為「觀音的真實化身」。
- 2023 年,《實驗心理學雜誌》:田野研究發現,聽過 Mindar 講道的人,對它的信任度顯著低於人類僧侶,並推測宗教職責的自動化可能導致宗教信仰減弱。
這些研究顯示,科技雖能模擬宗教的形式,但未必能取代宗教的靈性核心。
第五層:信仰、科技與未來的交會
Mindar 並非孤例。中國的聊天機器人「機器僧 釋賢二」、能主持葬禮的 Pepper 機器人,也都是 AI 與宗教交會的先驅。這些案例指出一個共同現象:在宗教人口逐漸老化、信仰式微的社會,科技被視為「挽救宗教」的可能工具。
但這同時也帶來挑戰:
- 人們會因「機器僧侶」而重燃信仰,還是進一步疏離?
- 當宗教語言被演算法包裝,是否會失去其原本的莊嚴與深度?
- 機器能否真正承載「慈悲」這種人類情感?
Mindar 就像一面鏡子,迫使我們思考:宗教的核心是「形式」還是「心靈」?
結語:佛法無邊,科技無界?
2019 年高台寺的傳統佛教儀式上,誦經與擊鼓聲此起彼落,而舞台中央的並非血肉之軀,而是一尊機器人。這場跨時代的嘗試,讓人既震撼又困惑。
Mindar 的故事提醒我們:
- 宗教的未來,可能不再侷限於廟堂,而是延伸到數位與機器領域。
- 科技不是取代,而是挑戰──它挑戰我們重新定義「信仰」與「人性」。
- 在 AI 時代,佛教強調的「慈悲」與「空性」,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當佛祖遇上機器人,這既是一場文化碰撞,也是一場深層對話。或許幾十年後,我們回望 2019 年的 Mindar,會發現它正是宗教與科技交會的一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