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點餘裕,才能走更遠》從捐血規則看人生、職場與學習
我習慣每年都會去捐血,大概是一年2-3次,上週我去捐血,才仔細看了捐血總量的規定:男性的年捐血量不得超過1500毫升,女性則不得超過1000毫升。
看到這規定的我,開始在腦中計算:假設男性每次捐血量為500ml,每次捐血要間隔3個月,一年有12個月,照表面數字計算,一年可以捐4次,也就是上限是2000ml。
而若女性每次捐血量為250ml,每次捐血要間隔2個月,一年有12個月,照表面數字計算,一年可以捐6次,也就是上限是1500ml。
然而規定的每年捐血總量卻是低於表面數字的計算,於是我再去google相關資訊。
才知道,以專業的醫學角度來說,捐血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醫療所需,因此必須在不損害捐血者健康的前提下進行。
年捐血量的規定是為了維持捐血者的造血機能正常運轉,確保捐血者在捐血後能快速恢復,維持健康狀態。
也就是說,表面數字上「看似合理」的計算,不代表「適合長久」。
正常的人體在捐血後,需要時間恢復,否則再健康的人,也會慢慢被掏空。
其實,這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我們的人生。
🌱 為目標拼命
你是不是也曾告訴自己:「再咬牙一下就好,撐過去就會更好。」
於是,硬把每一天塞滿行程,沒有空白,也不允許停下。
結果回過頭,發現自己失去了笑容,
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
其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給自己的喘息太少。
💼 在職場拼命
為了績效,總是加班到深夜,把別人的任務扛在肩上,
明明身體已經發出警訊,還是逼自己完成。
看似「敬業」,卻換來一個不健康的身體,
甚至錯過陪伴家人的時光。
真正能長跑的人,不是衝最快的那個,
而是懂得調整步伐的人。
📚 為學習拼命
相信各位應該不陌生,學生時代,是不是常常在考前一週,熬夜到半夜兩三點,紅著眼也要撐著背書。
短時間內也許能記住,
但到了考場,腦袋一片空白,反而什麼都想不起來。
然而,學習不是一次性的灌水,
必須是像土地慢慢地吸收雨水,才能真正吸收知識。
從捐血年總量的規定,我領悟到:
「表面上看似能承受」不等於「該把自己逼到那裡」。
留一點餘裕,並不是偷懶,
而是為了讓自己走得更穩、更長遠。
願你在努力的同時,
也學會善待自己。
因為最美的風景,往往需要留著點力氣,才能一路走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