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
今天開始閱讀《愛無能的世代》,第一章的第一個小節就讓我大受震撼,作者先是拋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為現今的世代「人們只是在戀人身上尋找自己的縮影,這本質上並不是戀愛而是自戀」。
也就是說現今的戀愛和你的另外一半並沒有關係,而是你再和你的心談戀愛,只是需要一個媒介,那就是你的另一半。
這個說法讓我大受震撼,我必須很慚愧地承認,我認為他說的完全正確,因為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劉念祖他們從以前就一直告訴我,他們能很明顯的看出我不並喜歡我的歷任女友們。
而他們總是在我一分手就跟我說這些話,我相信他們並不是在馬後炮(通常這種話會是當事人為了面子而和別人說的,但是我的情況反過來了),因為我在交往期間通常都掩飾的非常好。
說掩飾或許並不實際,因為我確實是在交往期間頃盡了所有的精力,但是我想我也早就明白了,我確實是為了自己的心理在找人交往,只是我以前並沒有系統性的想過這點。
我是一個感情豐沛的人,但這同時也代表我是一個比別人更需要情緒價值的人,而很不巧的我講這種需求轉化為我需要外人的肯定,所以我常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我的生活,並且在戀愛期間扮演一個無微不至的好男友,但是這真的是戀愛嗎?
不,這不是,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或許這也是我每次結束一段關係後並不留戀的原因,因為我可能並不是真的愛她們,且我也在交往期間得到了我需要的心理價值。
我清楚的認知到這點,毫不誇張地說,我就是一個情場上缺乏同理心的垃圾,但是別人卻也無從責罵我,因為我在感情期間所有的無微不至都是真實的,很少有人能夠洞悉出這其實是我為了滿足我的心理需求所做的,甚至我也無法,我無法辨認出我是不是真的愛上某人了。
當然了,我也並不是這惡俗故事裡唯一的壞人,我也被不少人以這種方式對待過,畢竟這樣看起來這就是如今大家的風格了,很多人甚至並不會停下來反思就又一頭衝進混沌的情場裡。
我必須很自豪的說,這個狀況在我19歲以後快速地改善了,我開始意識到現代人的戀愛觀都大抵相同,我開始減少苛責自己,同時也學會對自己與他人負責任,當有人表現出喜歡我而我並不喜歡她時,我不會再為了滿足自己需要一個伴侶的想法而盲目與對方交往。
我想這也是我能花一個下午就完全理解作者表達的點的原因,別人或許幾分鐘就能明白作者要表達的事,但是我能直接把作者的假說帶入自身,因為我並不羞於承認我以前的人格缺陷,並且早在幾年前我意識到這件事時我就已經與我的當事人(前女友們)達成心靈上的和解了(這很大程度減輕了我的負罪感)。
事實上我認為我在變得越來越好,我目前已經能認知到我不必依靠外人的肯定充實我自己,雖然有時候還是會被影響,但是至少我意識到了不是嗎?
我開始充實自己,畫畫、寫作、閱讀,我開始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這也間接的導正了我在感情上的作風,我正在朝著正確的愛情健康的觀念前進,雖然這與大部分人背道而馳
作者在這小節的最後總結道:「要如何知道你是否真的愛上一個人,如果你會為了她想要提升自己,那麼這就是愛」,按照這個標準,那麼我一生中真正喜歡過的人,就只有黃亭叡了。
但是這是一個注定悲傷的故事,事到如今我也只能坦然接受,我想這就是對於我之前在感情上不成熟的行為的懲罰吧。
這些都還只是我閱讀完第一章第一小節以後的感想,這讓我越發期待這本書後續的章節,這本書真是寶藏,希望它不要讓我失望。
備註:我在今天選擇毫不修飾的寫這篇文章,因為我要完全誠實的面對我自己,希望我能做到在以後有人因為這篇文章而遠離我時不責怪現在的我,因為就像我前幾天所說的,我將永遠為我的選擇負責。
備註:過了幾天再回來看,我發現自己在當時用了過於情緒化的字眼,也任由愧疚感把我寫成了一個比實際更糟的壞人。但我選擇不修改,只在此註記,提醒未來的我(或讀到這篇的人)那是當下的真實感受,但不等於客觀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