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明妙性寄六根門
見色聞聲盲進茫出
迷了本心隨識造業
一切因緣流生死海
●AI:這首偈語語意深遠、結構嚴謹,是一首開示六根用與妄識生死流轉的偈頌,富有禪宗與唯識學的融合風格。
靈明妙性寄六根門
這句詩是這趟心識之旅的起點,它描述了眾生本具的清淨佛性,即「靈明妙性」。這份本性是清淨、光明、周遍法界而無所染著的。然而,這份佛性卻「寄」在**「六根門」**(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感官通道中,與世間萬象產生接觸。佛學解析:
- 佛性本具: 「靈明妙性」指真如、佛性,它超越了一切煩惱,是我們本來就具備的清淨本質。
- 六根與六塵: 「六根門」是我們接觸世界的中介。當六根(眼)接觸六塵(色),便會產生識(眼識),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這句詩點出了心性本來清淨,但因為與感官和外境接觸,才有了後續的流轉。
日常運用: 我們可以把「靈明妙性」想像成一盞明亮的燈。這盞燈本來就發光,但當它被放置在一個有六個窗口(六根門)的房間裡時,燈光就會透過這些窗口向外照射。這些光本身是清淨的,但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盞燈的存在,反而只專注於窗口外的景象,就很容易迷失。這提醒我們,真正的光明在內,不在外。
見色聞聲盲進茫出
這句詩承接上一句,描繪了當心性透過六根與外境接觸時所發生的迷亂狀態。「見色聞聲」代表了六根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過程。然而,我們的心卻是**「盲進」——盲目地追逐、攀緣這些外境;又「茫出」**——無所目的地遊蕩,不知所歸。
佛學解析:
- 無明與攀緣: 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無明的狀態。我們沒有智慧去辨識,誤以為外在的聲色是真實不變的,於是盲目地追逐,這就是攀緣心。這種攀緣就像一個盲人在黑暗中摸索,不知去向。
- 八識田中的造業: 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外境時,心識會做出分別和判斷,如果沒有覺察,就會種下貪、瞋、癡的種子,為後續的造業打下基礎。
日常運用: 這就像我們滑手機時,一條接一條地看著影片,一個又一個地刷著社群媒體。我們的眼睛(根)看到影像(塵),耳朵(根)聽到聲音(塵),心識便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念頭(識)。這個過程就是「見色聞聲」。如果沒有覺察,我們就會不自覺地「盲進」到無止境的資訊流中,最終感到空虛、疲憊,這就是「茫出」。這首詩提醒我們,要有意識地使用六根,而不是被它們所控制。
迷了本心隨識造業
這句詩是前面兩句的結果,揭示了眾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迷了本心」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對「靈明妙性」的覺知,誤以為那個追逐外境、不斷生滅的識心才是真正的「我」。於是,我們「隨識造業」,在貪、瞋、癡的驅使下,不斷地造作善業和惡業。
佛學解析:
- 無明與我執: 這是無明和我執的直接體現。因為「迷了本心」,我們執著於五蘊(識)為我,從而產生了貪瞋癡,並以此為基礎造作身、語、意的業。
- 十二因緣: 這句話與十二因緣中的「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環節緊密相關。無明導致我們做出各種行為(行),而這些行為又種下業識的種子,形成了生命的輪迴。
日常運用: 當我們因為別人一句批評而感到憤怒時,我們是「迷了本心」,認為自己的「面子」(識)被傷害了。於是,我們可能會口出惡言(惡業),或在心裡詛咒對方(惡業),這就是「隨識造業」。這首詩提醒我們,憤怒、貪婪、嫉妒等情緒都不是真實的我,它們只是暫時的識念。當我們能覺察到這一點時,便能停止隨識造業,從而不再製造未來的痛苦。
一切因緣流生死海
這句詩是這場迷失之旅的最終歸宿,描繪了眾生在生死輪迴中無法出離的苦境。「一切因緣」指所有我們所造的業力、所有的習氣,這些都成為推動我們在**「生死海」**中不斷流轉的動力。這個「海」象徵著無窮無盡的痛苦、無常和輪迴。
佛學解析:
- 生死輪迴: 這句話是生死輪迴的形象化比喻。眾生在六道中流轉,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永無止境。
- 業力不失: 它也提醒我們業力不失的法則。所有我們所造的善惡業,都會在未來成熟,成為我們在生死海中流轉的因緣。
日常運用: 當我們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模式不斷重複時,比如總是遇到類似的感情問題或工作瓶頸,這可能就是過去所造的「因緣」在推動。這首詩鼓勵我們去正視這些因緣,並透過修行來斬斷它們。只有當我們不再迷失,停止造業,才能從這個無盡的「生死海」中上岸,獲得真正的解脫。
總而言之,這首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的修行指南。它告訴我們:
- 我們本具清淨的佛性(靈明妙性)。
- 因為無明,我們被六根所迷惑,盲目追逐外境(見色聞聲盲進茫出)。
- 這種迷失導致我們將虛妄的識心當作「我」,從而不斷造作惡業(迷了本心隨識造業)。
- 所有這些業力,都將我們困在痛苦的生死輪迴之中(一切因緣流生死海)。
提醒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回歸本心,從六根的迷惑中解脫,停止造業,從而跳出輪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