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富裕,坊間有許多定義
我的解釋取材自一位持家有方的婦人:
「需要錢的時候,不用跟人伸手」簡單、有力,質的精粹,遠勝量的膚淺
印證了真正的智慧,從來不是書讀多少,而在於經驗的匯聚與反思
處世方面,任何瀕臨破滅的情境,大多源於財務管理不當
一文錢逼死英雄漢,說明作為物質的金錢雖對人無害,然只要衍生「使用的迫切性」,就會導致決策失誤
金融業熟稔這樣的邏輯,故晴天送傘、雨天收傘,輕鬆囊括民眾錢財
一般人妄想搭上財富重分配列車,其實是為富人抬轎,還自以為優秀
底層的人,真無翻身之日嗎!?
儘管困難重重,並非無計可施,可別忽略現在的富人多數來自底層,並非與生俱有
試著盤點家庭是否有閒置資產(無貸款房地),個人是否有穩定的職業(軍公教、百大企業員工)或被動收入(退職所得、年金、定存利息等)
以上均能透過質借程序預支未來流動資金,用以套利(息差),可參考以下實例:
某甲15年前以650萬(貸款500萬)購置市區房產自住,現貸款繳清,市值增至1800萬
為活化資產,與銀行洽商理財型房貸,以無風險利率+0.5%條件貸得1000萬投入美國公司債(等級BBB,利率5%),估計20年利差300~800萬,屆時資產亦可能增值至2800萬
上述潛在利益至少1300萬,等同每月加薪5.4萬/20年,恭喜某甲獲長期飯票,直接退休
這樣的理解與操作,宛如煉金術般無中生有,然確實可行,但不會有人願意傳授
勿以戰術的勤奮,掩飾戰略的怠惰
今日的貧困或許是先天環境所致,但到了明天,就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唯有在飢餓、覺悟和希望的處境下,才會誕生企業家精神
一旦洞悉資金的可能流向,人生的視角將截然不同
別只欣羨英雄,應探知其勇敢的底氣從何而來?然後與之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