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說結論:
職涯就是塑造財務領域的過程,因人的能力與風險偏好,而有不同的職稱/身份
能力→職稱;風險偏好→身份
能力/職稱的概念容易理解,以下說明風險偏好與身份的關聯
職場稱謂千奇百怪,角色概分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兩者主要的差異是風險承受度,與能力無正相關
1.勇於嘗試,不受常規侷限者常代表領導者
2.行為保守,凡是循規蹈矩者屬於被領導者
成功的企業/團隊往往善於相性互補,獲致綜效
反之,身份錯置或互相攻訐,將導致內捲崩壞
坊間企管講述的「帶人帶心」、「逆境同理」等技巧,之所以無法複製,就是沒搞清楚職涯身份的本質,以致認知失調
「同理(情)能撫慰脆弱的心靈,令人接受現實,但不會改變現狀」
「任何階層均有強化自身的資源,卻專屬於能辨識與善用的一方」
世界上95%以上的問題能用金錢緩解,為了提升競爭力與產能,資本家創造出「上班族」,讓能力尚未顯化或不願承擔風險者得以兌現時間資本
然而,這並非長久之計,人終將因體力、健康、心理等因素離開職場
不論身份為何、能力高低,擺脫禁錮的身軀仍受財務制約;結構脆弱者,只能靠投資彌補
這時才發現:正確認知投資邏輯與心法從來不是選修課,而是必考題
機會與風險,宛如攣生兄弟相隨
任何投資若只看得見機會(利益),肯定存在不為人知的風險(虧損的可能性)
一廂情願,只是遞延損失,甚至加劇!
以無風險利率(定存)為例,真正風險不是微薄的利息,而是因通貨膨脹/資產增值導致購買力減損
至於有價證劵、基金、原物料、保險、房地產等,各有特定風險且普遍成本較高,一般人很難獲得市場/超額報酬
退休,是每個辛勤工作者的目標,也是檢視財務結構的照妖鏡
退而不休,讓活化腦力接續遞減勞力,才能與時俱進、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