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NVIDIA)自 2022 年起憑藉 A100、H100 GPU 在人工智慧(AI)浪潮中站穩全球霸主地位,股價一度突破 3 兆美元市值。然而,當 AI 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戰場」,中國這個潛在 500 億美元以上的市場,卻充滿不確定性。一方面,中國擁有龐大雲端需求、AI 創業公司與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美國的晶片出口限制與中國自產替代方案的崛起,則讓輝達的市場前景蒙上陰影。
特別是 2024 下半年,輝達推出針對中國市場的 H20 晶片,卻因出口管制規格調整導致短期未能納入 Q2 財報。市場普遍預期,若 H20 在 Q3 全面出貨,其營收最高可達 50 億美元,為 NVIDIA 帶來新的動能。問題是:這股動能能維持多久?中國會否加速推進「去輝達化」?輝達能否一邊守住中國市場,一邊開拓新的成長曲線?
一、輝達的中國戰略:在限制中尋找生存空間
1. H20 晶片的戰略定位
- H20 是特規版 GPU:由於美國對中國 AI 晶片出口設限,輝達無法直接銷售 A100/H100,但透過「降規」設計出符合管制門檻的 H20,以保留中國市場。
- 潛在市場營收:若 Q3 起全面出貨,單季營收上看 50 億美元。若全年持續,僅中國市場就可能達 200 億美元。
- 意義不只在營收:H20 的存在,讓輝達持續參與中國 AI 生態系,避免被「一次性排除」。
2. 中國市場的龐大需求
中國在 AI 的投資與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碼,主要表現在:- 雲端運算需求:百度、阿里、騰訊(BAT)以及字節跳動等巨頭持續擴張資料中心。
- AI 創業公司:如智源、百川、MiniMax 等大模型公司,均需要 GPU 算力支持。
- 政府政策支持:中國推動「東數西算」與 AI 國家戰略,將帶動長期算力需求。
若以中國市場 500 億美元 AI 晶片需求估算,即便每年僅 50% 成長率,未來 3~5 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 千億美元。
二、挑戰一:中國自產晶片的快速追趕
1. 寒武紀的爆炸式成長
- 營收暴增:據《金融時報》報導,寒武紀營收在短期內增長 43 倍,反映中國本土對替代晶片的急迫需求。
- 產能擴張:未來將有三座新工廠,專為華為等公司生產 AI 晶片。
- 技術代差縮小:雖然效能與輝達 H100/H200 仍有落差,但在政策扶持與價格優勢下,寒武紀有望在低中階市場先行站穩。
2. 華為的強勢崛起
- 昇騰系列晶片:已成為中國 AI 雲端市場的重要供應來源。
- 自主可控:華為與中芯國際合作,試圖突破 7nm 製程瓶頸,提供「夠用」的算力方案。
- 政策護航:中國政府鼓勵國有企業、科研機構優先採用華為與本土晶片。
3. 「三倍計畫」:降低對輝達依賴
根據《金融時報》引述消息,中國政府有意在未來數年內 將自產 AI 晶片產量提升三倍,以降低對輝達的依賴。這意味著,即便短期仍需 H20,長期來看中國的政策傾向仍是「去輝達化」。
三、挑戰二:AI 市場成長可能放緩
1. 黃仁勳的警告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曾表示,AI 的成長雖然強勁,但未來增速可能放緩,原因包括:
- 全球資料中心投資趨於高點。
- 各國開始發展「主權 AI」,強調本地化需求,降低跨境依賴。
- AI 的商業化應用速度可能不如投資增長迅速。
2. 全球市佔挑戰
目前輝達在 AI 晶片市場的市佔率高達 80% 以上,若中國自產晶片持續增長,未來 5 年內,輝達市佔恐降至 70% 以下。
四、輝達的應對:多元化與新成長曲線
1. 主權 AI(Sovereign AI)的新機會
- 市場規模:預計未來幾年可達 200 億美元。
- 戰略意義:各國政府與大型企業為了數據安全與隱私,願意投資自主 AI 訓練與部署,這對輝達仍是龐大商機。
2. 機器人領域的延伸
黃仁勳多次強調,AI 的下一步是 實體化,也就是 AI 機器人。
- 應用場景:製造業、自動駕駛、醫療照護、服務業。
- 產業鏈整合:輝達不僅提供 GPU,還要結合軟體框架(如 Isaac 平台),打造完整的機器人解決方案。
- 潛在規模:若機器人普及,市場規模可能遠超當前 AI 資料中心。
五、老耿碎碎念:從輝達與中國的拉鋸,看 AI 戰局未來
輝達與中國的關係,就像是一場「既合作、又競爭」的博弈:
- 短期:中國仍需要輝達的高效能 GPU,特別是在大模型訓練、雲端平台的發展初期。H20 將成為輝達在中國的「橋樑」。
- 中期:中國本土晶片崛起,加上政策支持,將逐步蠶食輝達的市佔。
- 長期:輝達要想持續增長,必須走向兩條路: 主權 AI 與機器人,開創新市場。 技術領先與生態優勢,讓中國以外市場持續依賴輝達。
AI 晶片的競爭,不只是技術之戰,更是地緣政治與供應鏈安全之戰。輝達能否在中國市場持續搶占份額,取決於它如何在限制與挑戰中找到平衡。
六、結語:輝達能否「立於不敗」?
- 樂觀面:H20 出貨將帶來短期爆發,Q3 有望增加 50 億美元營收,中國市場仍可貢獻 500 億美元規模,且年成長率高達 50%。
- 悲觀面:中國積極自產替代,寒武紀、華為持續擴張,長期將削弱輝達市佔。
- 核心答案:輝達是否能持續搶下中國市場,取決於它能否在 短期維持技術優勢、長期轉向新領域。
AI 時代的霸主,未必是單一公司,而是能否在技術、產業與地緣政治中找到最佳位置。輝達或許無法永遠壟斷中國,但它已經準備好走向更廣闊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