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副武裝的警察破門而入,以追拿通緝犯的陣仗闖入清晨民宅。不知所措的家庭成員尖叫、哭嚎著。他們正在尋找一起刑案的兇手,而種種證據均指向這名蜷縮在床沿,嚇得不知所措的十三歲少年,傑米歐文(Jamie Owen)。

正如製作人捷克索恩(Jack Throne)所說,這不是一部緝捕罪犯的作品,而是一部試著找出「為什麼」的迷你影集。
為了更了解嫌疑犯傑米歐文為何犯罪,這部影集使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如同編導舞台劇般,帶領觀眾以第三人稱視角,一步一步解析傑米的在警方、學校、心理學家、家人面前不同的面向。
小孩與大人

在這部影集中,「青少年」是個關鍵的身份。在警方以強制力將傑米帶回警局後,由於傑米的未成年身份,警方必須確保所有程序按照相關法規執行,並讓傑米有「適當成年陪同者」在旁陪同搜身和偵訊。
在這個看慣犯罪手法的司法機關裡,沒有人給予傑米同情。一段又一段的權利宣告、一道道上了密碼鎖的鐵門和板著臉孔的執法人員讓年僅13歲的傑米忍不住痛哭失聲。
「他只是個孩子」傑米的爸爸不停的重複這句話。
然而,正當所有觀眾,都和傑米爸爸一樣,認為警方抓錯犯人時,犯案現場的監視錄影器卻指出眼前這名少極有可能正是以利器ㄕ ㄚ害自己同學的罪魁禍首。
在大眾的印象裡,相較於社會化的大人,孩子都是沒有心眼、純真無邪的。而正值青春期的傑米,身心靈都正處於孩子和大人之間的轉換期。他渴望成為一名能被受尊重、能自我做主的男人,勝過什麼都不懂的男孩。
然而當他企圖透過暴力,獲得更多地位和話語權時,卻讓自己暴露在成人世界的殘酷之下,嚇得不知所措。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傑米和心理師的對談之中。每當傑米想越級打怪,刻意展現自己的「成熟」時,就越顯幼稚、馬腳畢露。
「男人」的刻板印象

「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你喜歡我嗎?」
「因為我喜歡你...不是男女之間那種喜歡。我喜灣你這個人。你一點都不喜歡我嗎?你覺得我怎樣?快點決定!你不准告訴他們是我做的!不准!」
影集的第三集,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集。流暢的一鏡到底手法不說,會談室的壓縮感就像傑米和心理師艾琳.多爾蒂(Briony Ariston)之間一觸即發的緊繃關係。
艾琳不停和傑米聊到「男性」這個話題。因為調查過程中,警方發現,傑米和凱蒂(本案受害者)曾有過父權之圈 (manosphere)、二八理論相關的對話。因此艾琳想了解傑米對於「身為男性」有什麼想法,並隨之推論傑米犯罪的可能性或動機。
起初艾琳和傑米相談甚歡,傑米的談吐、坐姿,就像個能獨當一面的大人。然而,每當話題一提到父親,傑米就焦躁了起來。傑米不像爸爸體態壯碩、做事果斷,一副天塌下來都能撐住的樣子。反觀,他身材瘦弱、在體育場上表現弱勢,喜歡思考、畫圖勝過體力勞動。
這些和「刻板男性」不同的現實,加上同儕間流行的「父權之圈」話題讓傑米深陷混沌的之中。
而正是這樣的混沌,讓傑米最終選擇訴諸暴力,在與凱蒂相處、在與心理師面談時取得主控權。
盛大的化學式

就犯罪影集來說,《混沌少年時》帶出的無奈、遺憾,更勝過恐懼和憤怒。
看完影集後,我曾幾度嘗試梳理自己的觀影心得,將其整理成文字,卻無果。而這幾天查理.柯克 (Charlie Kirk) 遭遇的悲劇,以及《混沌少年時》劇組在艾美獎大放異彩的訊息,給了我契機重新整理自己的想法。
近年,青少年犯罪比例在各國逐漸攀升。同儕、課業壓力、家庭、自我認同,這些困難且沒有標準答案的課題,就好像一堆雜亂無章的反應物,一但沒有適當的引導,就可能在「賀爾蒙」、「社群媒體」這些催化劑下,反應過於猛烈,引起爆炸。
「我不想讓傑米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影集的製作人之一史蒂芬.格拉翰 (Stephen Graham) (同時也是飾演傑米爸爸,並且獲得艾美獎最佳男主角獎的演員)曾說。
與其將罪過推卸給單個家庭,這部影集想探討的是,社會中的每個份子,是否在教育、保護青少年上能多做些什麼。
影集的最後,傑米的爸爸抱著傑米房間內象徵童真的泰迪熊,悲痛的後悔自己沒能「做得更好」。
我們能怎麼做得更好,這是這部影集在心碎一地的同時,想傳達給我們的最終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