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引言
2025年5月,美國國防部正式啟動新版《國防戰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NDS)撰寫程序,並要求於8月底提交完整草案。

與2022年版本相比,這份新版文件的最大特徵,是將「本土防衛優先」放在最前,同時明確點名中國是「唯一具有體系性挑戰能力的對手」。這代表美國的戰略排序正在發生質變:先顧好自己本土安全,再集中資源於印太地區遏制中國;至於歐洲,美方將逐漸讓歐洲國家自行承擔烏俄戰爭的主要責任。

這種做法並非美國「抽手旁觀」,而是反映其資源受限下的務實選擇。冷戰時代的「一肩挑」已不復存在,現在的美國要同時應對本土安全、印太威脅與其他地區衝突,只能透過「排序」來取捨。新版 NDS 在設計上,就是要明確告訴盟友:美國會全力維持印太安全,但前提是盟友必須承擔更多責任。
對台灣而言,這份 NDS 的意涵極為深遠。它不只是美國內部的戰略規劃,更是一份「行為準則」:台灣能否在這個架構中證明自己是可靠的安全夥伴,將決定我們能否從被防衛的對象,轉型為共同塑造戰略的參與者。
一、AIT的提醒:國防預算不容成為政治角力
美國在台協會(AIT)近年不斷強調,台灣政黨在安全議題上必須展現一致性。對美國而言,關鍵不在於政黨標籤,而在於是否穩定投資國防、維持自我防衛決心。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指出,新版 NDS 的核心是「否決性嚇阻」(Denial Deterrence)。所謂「否決性嚇阻」,就是要讓潛在對手在行動前,發現自己無法達成戰略目標,即使投入代價也「拿不到戰果」。這種嚇阻不同於「懲罰性嚇阻」(Punishment Deterrence),後者是靠戰後報復來威脅敵人。對台灣而言,「否決性嚇阻」意味著必須具備足以拖住中國第一擊的能力,爭取美軍介入的黃金時間。

美國蘭德公司(RAND)則警告,若台灣不穩定投資國防,整個嚇阻體系就會失去基礎。否決性嚇阻需要大量資源支持,若國會因黨派爭執而凍結預算,對美國來說就是一種「不可靠」。AIT 的訊號已經很清楚:台灣政黨若一邊期待美國安全保證,一邊卻削弱自我防衛投資,將會失去華府的信任。
二、藍營阻擋預算的戰略後果
藍營近期在立法院屢次提出「凍結國防預算」的提案,理由多半是「避免升高兩岸緊張」。然而,這種操作與美國新版 NDS 的邏輯完全衝突。

《華盛頓郵報》曾披露五角大廈的機密戰略指導文件,明確指出美國的第一要務,就是「拒止中國在短時間內奪取台灣」。這就是否決性嚇阻的核心。如果台灣的預算不足以支撐分散部署、後勤韌性與飛彈產能,美國的戰略設計就會變成「紙上談兵」。
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提醒:若台灣內部政黨分裂導致國防投資無法維持,美日澳等盟國將被迫重新調整印太安全規劃,甚至可能降低承諾。換句話說,國、眾兩黨認為的「降低緊張」,在盟友眼中卻是「增加不確定性」。這種內部矛盾會讓台灣失去作為戰略夥伴的信任度。
三、國軍配合美國NDS的必要轉型
新版 NDS 的四大核心任務為:保衛本土、嚇阻戰略攻擊、遏止侵略、建構聯軍。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是「否決性嚇阻」與「分散韌性」。

否決性嚇阻的實踐方式,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 分散據點:避免將戰力集中在少數基地,而是將飛彈、雷達與防空火力分散配置,增加敵方打擊成本。
- 機動補給:確保後勤鏈在戰時仍能持續運作,讓國軍能撐過戰爭初期的高強度攻擊。
- 無人系統整合:美國國防部已要求陸軍改革,在兩年內讓每個師都配備1000架無人機。這種改革模式,台灣同樣需要跟進。


美國蘭德公司指出:美國長期的問題在於「戰略資源性破產」,戰略承諾與實際資源不匹配。對台灣來說,若仍沉迷於傳統大平台武器,卻沒有投資能拖住敵人的拒止能力,戰略將淪為空談。美國陸軍戰院戰略研究所(SSI)也提醒,應以「任務導向兵力規劃」取代舊有的「兩場戰爭假設」。對台灣而言,唯一的任務就是打破中國的「速戰假設」,讓北京無法在短期內取得戰略成果。

四、由被動轉為主動:爭取戰略話語權
長期以來,台灣在國際安全議題上多半扮演「被動接受者」,等待美方的政策指示。然而,隨著新版 NDS 的架構成形,如果台灣持續缺乏主動性,就很容易被邊緣化。
要改變這種局面,台灣需要從三個方向行動:
- 戰略溝通:政府必須建立跨黨派共識,把國防改革的必要性向社會說明清楚,避免讓國防議題被政黨操作。
- 政策主張:台灣應公開宣示國防投資承諾,例如國防支出佔GDP 2.5%至3%,並與美日協調具體合作方案。這能讓盟友放心,台灣不會成為「拖油瓶」。
- 全民防衛:大西洋理事會建議,美國在本土安全上採取「多層韌性」方案,包括資通安全、基礎設施防護與社會抗壓。台灣完全可以借鏡,把「全民防衛」從口號落實為跨領域的安全規劃。

至於科技投資,台灣不必追逐高成本但效果存疑的「黃金圓頂」(Golden Dome)反導計畫。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NA)就提醒,這種計劃的技術成熟度與成本效益都高度不確定。台灣更需要務實的投資:反艦飛彈的產能、無人機蜂群的運用,以及後備動員體系的強化。這些項目才是真正能夠提升拒止能力的方向。
結語
2025年版《國防戰略》的最大特點,不在於創造新概念,而在於「重新排序」。本土優先、中國為主、盟友共擔,這三個層次清楚劃定了美國未來的戰略重心。
對台灣而言,這是一份考卷:我們是否願意並且能夠穩定投資國防?我們是否能把「否決性嚇阻」落實到軍事改革與社會共識?我們是否能提出自己的戰略敘事,爭取在盟友圈中的話語權?
否決性嚇阻的核心,不是靠空洞承諾,而是靠實際能力。當對手在計算時發現「我打不下來、我無法獲勝」,這才是真正的嚇阻。台灣唯有透過改革與承擔,才能從被動走向主動,避免淪為戰略棋盤上的一枚棄子。
參考資料
-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Memorandum Dir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2025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May 2, 2025.
-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22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Nuclear Posture Review, and Missile Defense Review. October 27, 2022.
- Washington Post. Secret Pentagon memo on China, homeland has Heritage fingerprints. Mar 29, 2025.
- Defense One. Trump’s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Focused on Homeland, Includes Troops on Streets. Aug 2025.
-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The 2025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Key Priorities and Budgetary Implications. 2025.
- 美國蘭德公司(RAND). Avoiding Insolvent Strategy: How to Resource the NDS. 2024.
- 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 Deterring China and Defending the Homeland: Five Pillars for the Next NDS. 2025.
- 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 Taiwan and the U.S. Defense Industrial Base: Accelerating Deterrence. 2025.
- 美國陸軍戰院戰略研究所(SSI). Reconsidering Force Structure in the Age of Peer Competition. 2024.
-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NA). Golden Dome and the Future of Missile Defense.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