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隻蝴蝶,飛舞前不需經過破繭的掙扎。
前言
各位讀者,這篇文章將帶領你從不同方面賞析《蘋果山丘上的貝絲》--一本關於成長、獨立的故事。在正式開始前,我想強調,不管你在哪個年齡、哪個階段,我都希望能在閱讀過程中,順便回想自己的成長歷程。
故事大綱
貝絲是位從小失去雙親的小女孩,由寵愛她的姑姑扶養長大,並與一位患有嚴重氣喘的老女人葛蕾絲同居。貝絲的存在,如溫室中唯一的花朵,由姑姑呵護照料,九歲的貝絲需要姑姑牽著手才能上學;當晚上做了惡夢,她會依偎在姑姑懷中尋求慰藉,作為身體健全的女孩,她從來沒有離開姑姑超過一小時。
直到某天,葛蕾絲的病情突然惡化,在醫生的勸說下,姑姑首次將注意力轉離貝絲,而貝絲不得不暫住在外地的姨婆家。那是個教育方式截然不同的環境,在姑姑身旁時,生活中的大小事都無需貝絲上心,但在這裡,生活的所有權還給了她。
第一次,她學會開水龍頭,並且用清水水洗滌碗盤;第一次,她自己拉開窗簾,發現陽光會因此流進房間;第一次,她喝了超過姑姑規定份量的牛奶,並學會怎麼拿起牛奶罐。
這就是一位九歲女孩,學習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識,並在這些過程中,讓讀者見證她的蛻變。但要是故事這麼無聊,還需要我分享嗎?所以接下來,我將帶你深入不同層次的成長。
人格特質
故事中的貝絲被塑造成過分依賴、無法獨立自主、被寵壞的小孩,劇情中,貝絲的絕大多數獨白或是行為表現,其實都隱約反映出依賴性人格障礙的特徵:
消極-貝絲身為身體健全的九歲女孩,卻始終認為自己是弱小的,沒有姑姑介入,她無法作出決定。
過度依賴-之前由於姑姑的過度干涉,導致貝絲連起床、梳理頭髮,都預設會有人安排。
分離焦慮-與姑姑分離後,書中寫道:「如今法蘭絲姑姑不再照顧她,整個世界要終結了!少了姑姑在身邊,貝絲覺得自己什麽都做不到,就連最簡單的呼吸都變得十分困難。」
過多的干涉,使得成長還只停留在生理層面。
蛻變-責任感帶來的影響
本書的精華所在,就是看著貝絲如何重新生活,就像上面提到的,年紀的增長並不意味著身心理的獨立,「長大」一詞就包含著兩者的成熟。

我一定要特別介紹這個封面,在大概了解貝絲的背景後,很多人都會覺得畫面中的小女孩是貝絲吧,這就是繪者的用心所在,那位被強調的小女孩,其實是貝絲與姨婆家商量後收養的對象,而那位安撫女孩的少女才是貝絲。
先說到這邊,我們就不難看出同理心、責任感的萌芽,而這段劇情是在講述貝絲將女孩從坑洞中救出後,安撫對方情緒。換作之前的貝絲,她可能真的會是畫面中那位彩色的小女孩,但這裡卻展現出貝絲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勇氣。
蛻變-匿名的善良
在貝絲的學校裡,有一位不修邊幅的瘦小男孩利亞斯,骯髒的外貌使不少孩子因此排擠他,但在貝絲得知利亞斯飽受家暴凌虐的處境後,她號召學校中的女孩們一起為利亞斯縫製衣服,並計畫一人拿一件衣服給利亞斯,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感謝。
而與貝絲同居的安姨媽平靜地問:「為什麼你們希望利亞斯知道這些衣服是哪來的。話說回來,你們為什麼製作這些衣服?」
你知道,這句話將徹底改變貝絲。衣服完成的那一夜,貝絲與女孩們悄悄潛入利亞斯的住所,只見虛掩的窗戶內,是趴在桌上睡覺的利亞斯,一旁放著用來充飢的半塊麵包。孩子們看得發愣,此情此景,貝絲只選擇將衣服偷偷放在門外,隨後便回了家。
喜歡功名是人的天性,但有時候,匿名的榮耀不只會讓自己發光。
結語
成長的路程就像伺候破繭的彩蝶;像用幼小鳥喙破蛋的雛雞,發芽前,有些土層需要我們自己一層層翻開。
貝絲作為溫室中唯一的玫瑰,每一朵花瓣的角度都在控管中,也日漸長成被寵壞的小孩,老實說,貝絲的影子在我身上似乎可見一斑。而看著貝絲從洗碗、摘蘋果、學會分享、同情,到最後懂得保護家人,甚至能獨立思考解決辦法時,我彷彿跟著貝絲,再次破蛹而出。
教育中,俗稱的直升機父母過度干涉成長中必經的試煉,為孩子斬去所有障礙,卻因此剝奪了他們往後自行生存的能力,殊不知沒有浴火何出鳳凰。孩子就像風箏,只有適當的放手,才能讓他飛得更高。
最後,希望所有讀者都能跟著貝絲再成長一次、再生活一次,而不論你在人生的哪個階段。
經過無數次試飛失敗的鳥,將在未來御風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