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睪固酮被發現後的近一個世紀裡,「萊迪希細胞」一直是科學界激烈爭論的焦點。它們是男性氣質的主要調節者,還是只是精子生成的輔助工具?這些基於觀察和間接實驗的爭論反覆出現。僵局最終在20世紀中期被打破,這並非源自於更深入的研究,而是因為生物化學的革命性力量,它使科學家們能夠分離出這種激素本身,並確定其確切的細胞來源。
20世紀30年代掌握的備忘錄

第一步是掌握化學備忘錄本身。1935年,化學家們終於找到了主角:他們從公牛睪丸中分離出主要的雄性激素,並將其命名為睪固酮/睪酮(testosterone)。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科學工具變得更加完善。利用「色層分析/色析法」(chromatography)和「放射性標誌」(radioactive labels)等新方法,科學家可以測量人類血液中的睪固酮水準,並證明睪固酮來自睪丸。在此期間,科學家甚至發現腦下垂體才是真正的“老闆”,負責指揮睪丸何時工作。但有趣的是:即使科學家手裡拿著備忘錄,他們仍然不知道睪固酮是誰「製成的」。即使在了解了睪酮的大部分知識後,也無法解開最初的謎團:工廠裡究竟是哪個細胞在驅動製造這雄性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