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當這個來自德國童話小鎮羅騰堡的弗朗茲·萊迪希在1850年的哺乳動物睪丸中發現了這些「新細胞」後,事情一度陷入了僵局。為什麼?因為看到一個模糊的斑點是一回事,但弄清楚它是什麼以及它在做什麼則完全是另一回事。而問題就在於工具。在19世紀中期,研究細胞就像戴著厚厚的冬季手套去修理一隻小手錶內的微小零件。但時間到了19世紀後半葉一切都改變了。對於那些盯著顯微鏡的人來說,這是一場科技革命 [1]。
不過談工具革新前,讓我們先看一下四年後,瑞士蘇黎世的阿爾伯特·科利克(Albert von Kölliker, 1817-1905),那位不只發現粒線體,還對人體組織很有一套,赫赫有名且得過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和倫敦林奈學會林奈獎章的解剖學、生理學家和組織學家,他在人類睾丸裡也瞄到了些「萊迪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