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萊迪希細胞歷史小故事 II : 人類細胞的初探

A.H.-avatar-img
發佈於科學不科學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所以,當這個來自德國童話小鎮羅騰堡的弗朗茲·萊迪希在1850年的哺乳動物睪丸中發現了這些「新細胞」後,事情一度陷入了僵局。為什麼?因為看到一個模糊的斑點是一回事,但弄清楚它是什麼以及它在做什麼則完全是另一回事。而問題就在於工具。在19世紀中期,研究細胞就像戴著厚厚的冬季手套去修理一隻小手錶內的微小零件。但時間到了19世紀後半葉一切都改變了。對於那些盯著顯微鏡的人來說,這是一場科技革命 [1]。 

不過談工具革新前,讓我們先看一下四年後,瑞士蘇黎世的阿爾伯特·科利克(Albert von Kölliker, 1817-1905),那位不只發現粒線體,還對人體組織很有一套,赫赫有名且得過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和倫敦林奈學會林奈獎章的解剖學、生理學家和組織學家,他在人類睾丸裡也瞄到了些「萊迪希細胞」。 

科利克的描述: 1854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4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精選集、科學不科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H.科普(pScience)
130會員
327內容數
用知識點燃你的神經通路! A.H. 科普的每篇文章,刺激您大腦突觸的新舊連接,讓您對理解、思維、靈感和好奇,貪得無厭~
A.H.科普(pScience)的其他內容
2025/08/25
話說我們知道新冠病毒會利用「睪丸間質細胞」來背叛我們,然而在科學史中,間質細胞是脊椎動物睾丸細胞庫中相對較新的細胞。從發現到有具體的證據,科學界花費將近115年的努力。今天我們就開始來看看這個「睪固酮工廠」的科學歷史小故事。 好吧,男生有一個叫做睪丸的東西,但睪丸是一個裝滿複雜零件的大袋子。。。
Thumbnail
2025/08/25
話說我們知道新冠病毒會利用「睪丸間質細胞」來背叛我們,然而在科學史中,間質細胞是脊椎動物睾丸細胞庫中相對較新的細胞。從發現到有具體的證據,科學界花費將近115年的努力。今天我們就開始來看看這個「睪固酮工廠」的科學歷史小故事。 好吧,男生有一個叫做睪丸的東西,但睪丸是一個裝滿複雜零件的大袋子。。。
Thumbnail
2025/08/15
如果與「微生物組」相關的疾病中有一半根本不是隨機的,而是遵循一種原則(如安娜·卡列尼娜原則AKP),其中每個失調的微生物組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被破壞,該怎麼辦?難道在這些情況下,一些主要微生物物種(如高度優勢的微生物)在發號施令?真的是它們在打破平衡嗎?有AKP,那麼有所謂的anti-AKP嗎?
Thumbnail
2025/08/15
如果與「微生物組」相關的疾病中有一半根本不是隨機的,而是遵循一種原則(如安娜·卡列尼娜原則AKP),其中每個失調的微生物組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被破壞,該怎麼辦?難道在這些情況下,一些主要微生物物種(如高度優勢的微生物)在發號施令?真的是它們在打破平衡嗎?有AKP,那麼有所謂的anti-AKP嗎?
Thumbnail
2025/08/14
這陣子我們聊了很多關於新冠/長新冠或重度使用AI可能使人變笨的科學研究。某種程度也令人在更加安靜或更加焦慮的時刻,浮現一種特殊的恐懼。這種恐懼源自於心靈自身的衰退,源自於我們畢生編織的記憶、理性和認同的複雜織錦,終有一天會開始瓦解。我們擔心親人的名字、喜愛小說的情節,或是珍愛的嗜好會...
Thumbnail
2025/08/14
這陣子我們聊了很多關於新冠/長新冠或重度使用AI可能使人變笨的科學研究。某種程度也令人在更加安靜或更加焦慮的時刻,浮現一種特殊的恐懼。這種恐懼源自於心靈自身的衰退,源自於我們畢生編織的記憶、理性和認同的複雜織錦,終有一天會開始瓦解。我們擔心親人的名字、喜愛小說的情節,或是珍愛的嗜好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了解到了多肽的價值,這篇帶大家了解到多肽在人體裡是如何運作的。 人體的結構是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所組成的。 人體由60兆細胞所組成,細胞核中含有人體基因DNA,每個細胞又是由80億個蛋白質所構成。 因此,可以說沒有蛋白質等於沒有生命! 多肽:生物導彈、載體作用、激素平衡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了解到了多肽的價值,這篇帶大家了解到多肽在人體裡是如何運作的。 人體的結構是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所組成的。 人體由60兆細胞所組成,細胞核中含有人體基因DNA,每個細胞又是由80億個蛋白質所構成。 因此,可以說沒有蛋白質等於沒有生命! 多肽:生物導彈、載體作用、激素平衡
Thumbnail
我想分享最近開始接觸的「人類圖」,啟發對自己的探索,畢竟剛接觸,還是個新手小白。 先了解各個分層都在講些什麼,知道自己在面臨事件時為何反應,像我本人「薦骨」沒有亮,就很難聽到別人給我們訊息馬上回應,畢竟我們在接受訊息時,其實內在已經在分析訊息,比較沒有多餘精力來即使回應,這些都發生在「薦骨」沒
Thumbnail
我想分享最近開始接觸的「人類圖」,啟發對自己的探索,畢竟剛接觸,還是個新手小白。 先了解各個分層都在講些什麼,知道自己在面臨事件時為何反應,像我本人「薦骨」沒有亮,就很難聽到別人給我們訊息馬上回應,畢竟我們在接受訊息時,其實內在已經在分析訊息,比較沒有多餘精力來即使回應,這些都發生在「薦骨」沒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博物館裡不是只有老東西,還有先進的高科技設備!最近法新社(AFP)採訪了位在羅浮宮下的高科技藝術實驗室——法國博物館研究與修復中心...
Thumbnail
博物館裡不是只有老東西,還有先進的高科技設備!最近法新社(AFP)採訪了位在羅浮宮下的高科技藝術實驗室——法國博物館研究與修復中心...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顯微鏡下的世界很有趣,因為那總能看見肉眼無法輕易察覺的事物。
Thumbnail
顯微鏡下的世界很有趣,因為那總能看見肉眼無法輕易察覺的事物。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基因科學的歷史發展以及基因倫理所涉及的議題,有趣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基因科學的歷史發展以及基因倫理所涉及的議題,有趣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故事背景:無性繁殖的賽博朋克世代中尾期,第六次工業革命初期;人類已普遍異物化成為可交換的資源工具。 年代:西元2190年 人種:克隆機械半人
Thumbnail
故事背景:無性繁殖的賽博朋克世代中尾期,第六次工業革命初期;人類已普遍異物化成為可交換的資源工具。 年代:西元2190年 人種:克隆機械半人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